汉语大全>农村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综述(一)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综述(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一个综述。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学者都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农村文化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存在着强关系。学者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评价各异,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较为忧虑;他们对建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对地区性的文化差距现象提出了批评。对于现状的成因和解决之道,学者们各抒己见,但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从文化贫困,到文化温饱和文化小康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农民的主体作用,文化的内驱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由于农村文化的根基仍在发挥作用,农村文化暂时还存在不可取代性。
关键词语:理论界农村文化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一.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意义
1.农村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先进文化的角度来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韩美群在《西部论丛》2006年第5期上发表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详细的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需要文化滋养,文化可以对人的修养、气质、眼界、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有没有文化是大不一样的,这一情况同样适合于农村和农民。已经基本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在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先进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先进文化作为我国现阶段主导的、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始终贯彻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内容,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必要的导向作用。
2.农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余捧英在《经济与发展》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徐俊峰在《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唐金培在《实事求是》2006年第2期上发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农村文化与小康社会的关系。“全面小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概念,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小康,同时也包含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小康,小康文化是小康生活目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总体上小康”是一个不均衡的小康,目前我国尚有3000万人的温饱尚未完全解决,而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另外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偏重于物质生活的小康,而在小康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仍然普遍较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韩美群在《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上发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文化境遇》的文章,韩海浪在《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下)上发表的《从全面小康的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消费――以江苏为例》的文章对此进行了说明。
4.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王春林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上发表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马桂华在《理论学习》2006年第8期上发表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陆英在《江南论坛》2005年第10期上发表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谢景芳在《前沿》2006年第8期上发表的《农村文化建设在构造和谐社会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都对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通过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营造广大农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
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探讨
1.对发展成绩的共识
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看是呈上升趋势,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工作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在这两个时期,一批乡镇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农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这些载体主要包括: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俱乐部、文化大院等等。以县区文化站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依托,以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文化四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文化在农村传播提供了现代化载体。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科技兴县”、“科技兴乡”、“科技兴村”,使富起来的农民争相购买电视机、录音机和影碟机;传播科技信息的现代化设备的介入,进一步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有效地改变了农民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潮涌向农村,充实了过惯田园生活的纯朴农民的精神生活。比较发达的乡镇及部分村已经建有了舞厅、卡拉OK厅、自唱厅。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现代舞等,不但成了时尚的都市文化,而且在农村也有了很大的市场。
2.对地区文化差异的忧虑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相当多了,比如,杨树美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上发表的《反文化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研究及对策》的文章。肖安鹿在《社科纵横》2004年第3期上发表的《甘肃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状态及其变动趋向研究》的文章。陈晓宏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上发表的《关于晋江富裕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的文章。张文彪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2期上发表的《近中期福建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章。范大平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的文章。叶中锋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对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的文章。
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它成为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生育文化观念和养老文化观念发生变化。社会交往日趋密切。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城市文化相比较,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已形成因贫困产生文盲,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农民甚至一年都看不到一场电影。西部地区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受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山区,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3.时期的对比性研究
时期的对比性研究,主要是对建国以后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对各个阶段的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同时进行阶段的对比性研究。特别是和共和国同龄的专家和学者,在亲身经历过各个阶段以后,对这种状况的描述和解释会更有实证性和说服力。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经济迅速好转,群众文化建设掀起热潮,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化专业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当时,文化站、室有队伍、有经费、有设施,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而在最近一些年内,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文化领域显露出了很多值得忧虑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看到了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费严重短缺现象。现阶段,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地方的公务费、事业费、购书费得不到保障。由于县、乡财政为吃饭财政,对文化站的财政投入呈下降趋势,县以上财政所拨经费不足以发放文化站人员的基本工资,大部分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随意性强,事业经费明显不足,有的站甚至没有事业经费,文化、广播电视合为一体的站,其中经费来源则主要是有线电视的收费。
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象。一些省市的文化馆、图书馆馆舍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场地狭小,开展活动局限较大。有近半数的文化站不能正常开展活动,被挪用的文化站场地站舍,空壳站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甚至还有些县市无图书馆舍,无文化馆舍。
文化队伍不稳定现象。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靠投入,一方面还要靠“文化能人”组织,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待遇低、身份难解决,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文化队伍不稳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自我创收能力较低现象。为弥补经费不足,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创收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工资、各种补贴、补助和支付日常业务、办公费用,部分条件好、积累多的单位还用于基层设施建设的还款、还贷。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大多数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导致负债。
三.关于农村文化现状成因的探讨
1.成因的级次探讨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大多数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他们各自的着眼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相异。有的学者是从经济的角度,有的学者从政治的角度,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知识水平,精神面貌,思想意识等),有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的解析,这对于理解农村文化状况和形势,对于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探讨农村文化的未来走向都是有重要意义的。王赵铭在《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上发表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责任》,聂德民在《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与出路探寻》的文章对此有比较侧重的论述。
对于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根据学者们的探讨,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种解释:
从官方的角度看: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利;乡镇文化站的疲软无力。
从村级组织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文化娱乐设施的形式主义。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自身需求的层次性,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人才流失)。
2.关于持发展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开始走向富裕路,农民的物质生活普遍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的需求。得到温饱的农民群众,很自然地不会只是满足于吃饭、干活、睡觉开门三件事的单调枯燥生活。再加上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思想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愈来愈强烈,出现了人心思学,人心思乐,人心思美,人心思定的局面。
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足,还迫切希望精神富有,而后一环节恰是农村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言,农村文化工作显得有些滞后。中国农村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教育、大众传媒等确实使传统人面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享乐标准以及新的满足机会.把需求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于是,需求与前景间,需求形成和需求的满足间出现了差距,这种差距容易引起挫折和不满。这种农村的文化“贫血”、两个文明建设的错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农民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要求与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科学精神普及不够之间的矛盾。再次,农民群众充实信仰的迫切要求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又次,农民现代消费动机萌发与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之间的矛盾。最后,农民自身文化需求的独特性与文化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之间的矛盾。
3.关于“二难困境”
李长健在《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的《农村文化转型的化阻机制探析》,李云在《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发表的《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制约和对策》的文章对“二难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化是一个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的连续的历史进程,同
时现代化也是一个整体性社会变迁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的现代化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它要素的现代化。文化作为内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等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便很难改变。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农村文化的转型则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
户籍制度的存在割裂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城乡对立非常明显,我国社会呈二元分割状态。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除了极少数人通过升学等途径获得非农户口而进入城市外,农民几乎终身固守在狭隘的一方天地。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难以实现。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衍生的一系列歧视性待遇使得广大农民不能或很难离开农村而在城市长久的居住、生存和发展,他们很难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学习城市先进的文化,甚至可能加速农民的文化自卑感进而产生敌视城市文化的心理。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弱化了文化发展的动力。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由此带来的是,农村教育的落后和文化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村文化环境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恶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在广大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书店、报摊、文化馆等基本文化设施,农民很难得到更多了解外界学习知识的途径。另外,农民急功近利的心理和地方政府村民组织疏于文化建设,使得农村文化环境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恶化趋势。
城乡文化的冲突滞缓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农村文化的现代化是在城乡文化不断冲突和融合中进行的,但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对现代文化的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在面对现代文化时会出现“文化震惊”心理,一时间很难接受与自己固有文化不同的成分,进而产生排斥心理。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很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他们对于文化的感受力很弱,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力不强,对文化的选择能力欠缺,导致一些地区农村家族文化、宗族文化依然十分活跃,家长制、裙带风、派系观念等影响我国民主和法制进程。
大众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造成当前农村文化的断裂和日益边缘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迅速勃兴。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渠道获得知识猎取信息,感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由于大众传媒业的日趋市场化和分众化,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作为“经济人”其传播主要面向于城市居民,其传播的内容更多的服务于城市居民。在这种传播情境中,农村文化日益边缘化,农村文化中现代与传统杂陈、落后与先进并存、开放与狭隘共生,从而造成农村文化的内部断裂。更为严重的是,大众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使农民对现代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甚至漠视、敌视现代文明。另外,传播的畸形发展可能会造成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疏离得以加强。
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的探索
1.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的结合问题
官办文化和民办文化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与自下而上的文化的融合问题,官办文化(包括三下乡文化,文化站室的文化),在目前相当多地方衰微的情况下,应该和寻找出路的民办文化相互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农村文化局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着的过程集合体,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上的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既是问题也是动力,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系统自组织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指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可能导致从低级的无序状态进人高级的有序状态。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有序发展到社会转型期的滑坡、出现供需矛盾,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只要我们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农村群众文化就会变无序为有序,由供需矛盾走向一种新的平衡。要缓解这一矛盾,一是对文化站、文化室进行改革,促其向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倡导民办文化产业。
2.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的农耕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包含一些落后的因素,如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观念的作用下,中国历来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而形成的农民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绝对平均等消极思想;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宗法等级观念以及受传统的以皇权、神权和父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官本位、权力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加以摒弃。
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人生、社会和自然奥秘的成果结晶。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成果既体现着当时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却也不容否认地体现出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世界性,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经过改造后,由于共同的地域基础,极易为农民所接受,成为农村文化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为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韩美群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对此进行了较深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