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和建议(一)
详细内容
作者:陈永国 李卫锋 赵曙林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元坊;调查和建议
论文摘要:以革命老区元坊村为调查对象,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小型座谈和个别面谈相结合等调查方法。总体上,元坊村村民保留了革命老区艰苦朴素、村民团结等的优良传统,与许多农村的铺张浪费、宗族矛盾严重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存在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对国家的许多惠民措施不是很了解等的问题。其调查的目的是为更好建设新农村提供政策依据。
元坊村地处河北省平山县西部深山区,距“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红色圣地-西柏坡仅15公里,是一革命老区,保留着许多优良的革命传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初,元坊村还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山是和尚头,下雨泥石流,十种九不收,干旱渴死牛”的贫瘠小村,人均收入仅为几十元,而今的元坊村已是“山顶油松盖帽,半山干果绕腰,苹果栽山脚,田间地埂花椒”的立体生态农业村,80%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 500元左右,被誉为“太行明珠”。革命老区元坊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有不少困难,现在对革命老区元坊村进行实地调查,以期通过这一调查分析,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策依据。
一、调查总体印象
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法,小型座谈与个别面谈相结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共获得数据1 500余个。
总体上,感觉元坊村村民保留了革命老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比如,在我国许多农村对婚丧嫁娶进行大操大办日益蔓延趋势下(朱新峰,2005),大多数村民都能保持清醒头脑,量入为出,调查显示,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支出的占96.4%,与别人家攀比或铺张浪费的仅占3.6%。精神豁达,将近80%的元坊村村民对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待人厚道,与人发生纠纷,也是通过友好沟通解决,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族间的冲突,这对于封姓和韩姓两大宗族分别占元坊村40%户数的农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在我国农村,宗族势力蔓延已严重冲击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乡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曹海林,2002)) 。
但元坊村村民也缺乏现代市场意识,比如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等值的现金与实物不相等现象”,即村中将种植结构调整后的土地改为对农户的粮食补贴,1亩地按600斤小麦和600斤玉米折价,年底按市场价一次付清,从经济的角度看,这对村民来说是只赚不赔,因为这里土地的年产量也就这么高,又不需村民支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了,但部分村民认为获得的现金往往没有专门去购买粮食,所以来年粮食还是不够吃,在消费心理上觉得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冤枉”、“不划算”。另外,对国家的许多政策也不是很了解,该村村民已加入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但有31%的受访对象不知道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项惠民措施。
二、大力发展生产,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
(一)林果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元坊村人民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该村的生产与经营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生产来看,从1987年起,元坊村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空间植被及作物对生长要素需求的差异特点,进行间作套种,努力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形成内在统一机制,开辟了石坝梯田粮林间作,环山水平沟植树造林。种植的果树以苹果树为主,另有板栗树、花椒树等,共栽种22.7万株,经济林木已达3 400多亩,占宜林山地的40%。从经营来看,为适应林果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解决农户卖果难、技术不过关等问题,元坊村民在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发展起来了“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林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整合服务资源、组织农户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了和社员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实现了双赢。总体上看,林果业已成为元坊村的经济支柱,基本上实现了村民当初 “既要让山绿起来,又要让人富起来” 的初衷。
但最近几年,元坊村的林果业在发展中也存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1.受大小年的影响,村中林果业的产量和利润的波动幅度较大。
从苹果看,“元坊”牌苹果2004年便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已是石家庄“绿色苹果产业基地”的重点扶持对象,但苹果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大小年的影响,苹果的产量不稳定,2004年元坊生产苹果高达43万斤,2005年产量陡降为19万斤,2006年预计为50万斤,由于产量波动较大,而人工费等部分生产费用支出又比较固定,这就导致了丰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高,而欠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低,如2004年利润为20万元,利润率为33%,而2005年利润仅为4万元,利润率也大幅度降为16%。总体上来看,产量的大幅波动为元坊村的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积累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2.劳动关系不够和谐,劳动者的素质较低。由于环山水平沟造林的成本巨大,以及其他一些开支,到2006年5月元坊村村领导换届时,欠款已达690 812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村民在林果队应得的劳动收入,有的数额达2万元左右,拖欠时间达10年左右,这一方面造成了村民与村领导的关系紧张,影响了村中的稳定,另外造成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另谋生路,再加上在村林果队上班工资较低,每月出工24天以上才能获得400多元的收入,平常山上护林管理的40-50人中,基本上是家庭妇女和老人,昔日的技术骨干中,老的干不了,年青的不干了,本地技术骨干处于青黄不接的“断层”。
(二)尚待开发的大量旅游资源
在实地考察中和与老人访谈中,我们发现元坊村有许多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
1.风景秀丽的山水资源。元坊村四周山林葱郁,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环境怡人。
2.奇特的地理风情和传说。元坊村的升仙脚、帝王石、孟梁沟、张家川蝎子等,都有动人的古老传说。
3.红色旅游资源。元坊有“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察冀边区办学时的校部地址,其是第一个迁驻石家庄地区的党的后方大学,还有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和抗大二分校地址,贺龙居住地,聂荣臻居住地,等等。另有大量的红色文化,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曹火星于1943年在元坊创作。
4.地质旅游资源。元坊的石山主要由太古纪花岗片麻岩构成,而花岗片麻岩是世界是最古老的岩石,由于岩性复杂和岩层破碎使得山顶比较圆缓,山坡坡度为25度左右,宜于游客攀登和采摘。
(三)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
针对林果业和旅游资源的现状,元坊单独发展某一方面都面临很大困难,应将二者结合,统筹发展。当前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当前的紧迫任务是保护旅游资源,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宝贵的旅游资源正在流失,如“华北联合大学”的校址残破不堪,里面饲养着20多头羊和2头猪,调研期间,一场大雨之后,部分房屋摇摇欲塌。
2.统筹村庄规划。由政府负责并出资选择一家水平高、信誉好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元坊村8 500亩宜林山地、3 400亩经济林和整个村庄,进行山、水、田、林、路、房的总体规划和分区的功能性规划以及旅游景点、项目、设施、线路、民居的设计,做到科学合理,开发有度,规范有序。使之成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生态旅游区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
3.与其他村镇联合,发挥整体优势。与西柏坡联合,延长旅游线路,当人们从西柏坡感受革命气氛后,便可顺便来元坊,上山体验一下青山绿水给人们带来的清爽怡人的感觉。
4.加大生态旅游村的宣传力度。对元坊村的旅游资源、绿色苹果等,通过举办果品新闻发布会、生态旅游采摘节等多种形式,借助于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力度宣传,形成品牌效应,进而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扩大销售渠道,将元坊的苹果等农产品销到能够让元坊村民获得更多利润的消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