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湘西沅水流域新农村发展探讨(一)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湘西沅水流域新农村发展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沅水流域在湖南境内主要流经其西部地区,这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是湖南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加强流域内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在分析流域内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流域新农村的建设,要依靠市场,建立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农民乡土的观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流域的绿色生态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层组织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流域内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沅水流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保持国家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并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沅水流域位于湖南境内西部,这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是湖南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对沅水流域在湖南境内的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将对流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流域农村发展的现状
  
  1.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在湖南境内,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 400毫米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27℃左右,冬季在0℃以上,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5×108平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794万千瓦。流域内耕地面积约为646.24千公顷,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流域内山多平地少,地貌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较高,使得山清水秀,像桃花源、花岩溪等地区的自然风光奇异。这里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有土家族、苗族、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许多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区域经济落后
  由于流域地处湖南省的西部,多山地,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农村基础建设薄弱,造成农业科技水平含量低,地区经济落后,根据2006年湖南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怀化市的人均GDP为7 359元,湘西州为5 910元,均低于全省11 830元的平均水平。
  3.自然灾害频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
  湖南境内沅水流域的各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和地质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流域内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频繁发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据桃源县国土资源局统计资料表明,1995―2003年期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 826.93万元。
  
  二、流域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探讨
  
  面对流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需要理清发展思路,转变传统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关键,群众的积极性是动力。要以增强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确实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1.依靠市场,建立工农结合的发展模式
  沅水流域农业欠发达,贫困人口多,大部分地区以人力畜力为主,农药化肥使用多,农产品的商品率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禁止使用高残留的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力开展农业生物防治工程,生产绿色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良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充分利用区域内外出打工人员多的优势,吸引资金,因地制宜的发展园林花卉、果木、药材、烟叶、茶叶、反季节蔬菜、牲畜养殖等生产,促进农业与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逐步形成合理的种养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2]。加强对农业投入和技术改造,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实行“山、水、田、林”的统一规划,“粮、林、果、牧、鱼、药”的综合开发,从而,使得“种、养、加”有机结合, 围绕农业来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形成以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绿色产品为主的工业体系,形成流域内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的工农业生产格局。
  2.建立沿江绿色生态带
  农民对自然的态度呈现极端的急功近利心态,为了获得某种眼前利益,发展一些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小乡镇企业,不仅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而且能源和物质消耗高,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农村环境破坏严重。基层干部即使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在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时,没有把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在环境保护的管理与执法上有许多漏洞,致使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事例屡见不鲜[3]。因此,应充分认识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污染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对资源的浪费。应充分发挥现有管理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完善的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措施,通过提高排污费和发放污染排放许可证,提高各部门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应充分利用山区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村小水电事业,缓解农村能源矛盾。加强对流域内的岗地、丘陵、中低山区的植被保护,进行退耕还林还牧,积极地发展经济林,科学的利用山区林业资源,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减少对山林的破坏,形成沅水流域的绿色走廊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