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勤俭美德及其对公民个体道德完善的当代价值(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素以其为立身之根基。勤和俭是人们最基本的立身处世和待人接物的美德。勤和俭共同铸就了人的独立人格和优良品性。在当前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完善公民个体道德的过程中,勤是公民个体道德之基,俭是公民个体道德之本,公民个体道德的完善离不开勤俭的辅佐。
论文关键词:勤俭;公民个体道德;独立人格;品性素养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个字。这其中,勤俭被列为十个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方面表明当今我国社会呼唤勤俭道德的急切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勤俭规范在我国公民个体道德完善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身包容着不可分割的两层意思。勤就是勤劳、勤奋、勤勉;俭就是俭朴、俭约、节制,勤和俭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从词源上分析,早在《尚书》中已论及勤俭的思想。《大禹谟》篇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君陈》篇有:“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周官》篇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许慎《说文》释勤日:“勤,劳也。从力,堇声。”《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勤:“勤,做事尽力,不偷懒。”这说明,勤与劳动、出力、努力和认真等有着密切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也创造了人自身。没有劳动,人就不可能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秦典籍《左传》对此似乎早有所论及,《宣公十二年》讲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说,勤劳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只有勤劳,才能使人免受饥寒。后来《汉书・王莽传上》进一步对人们提出要求:“晨夜屑屑,寒暑勤勤。”可见,勤不仅是对个人劳动态度的描述,还是个人安身立命、尽心于职事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素质,更是个人同他人相处、同社会相处、同家人相处、同自己相处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条件。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曾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言亦常道:“天才出自勤奋”。人要能够建功立业,必须如《苟子・修身》所云:“劳苦之事争先,饶乐之事能让。”《孟子・告子下》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味懒惰是不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
俭,一般多指在生活、用度上的俭朴和节约。许慎《说文》释俭:“俭,约也。从人,佥声。”《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俭,节省、不浪费。”俭的本意就是与奢侈、浪费相对立的。中国古人深谙此道,《易・小过》云:“君子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墨子・辞过》讲:“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论语・学而》则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八佾》篇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说,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豪华,宁可节俭朴素。
针对道德个体来分析,节俭在个体道德修养中常常是居于基础地位的。《左传・庄公二四年》有一句著名的议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对此议论做过精辟的解释:“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日‘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恶之大也’。”故节俭是所有德行中共同的,奢侈是所有邪恶中最大的。放眼现实生活,有些人在生活困难时、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做到俭朴;而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就容易追求奢侈和豪华,在生活上铺张浪费,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庸庸碌碌,以致最终走向毁灭。这充分说明,道德主体要真正做到节俭,必须端正自己对待生活欲望的态度,自觉自愿地表现出对自己、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自觉自愿地表现出对物用的精打细算,以及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勤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勤和俭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勤的本质在于尽己之力,勤勤恳恳;俭的本质在于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惜。勤的反面是懒,俭的反面是奢。勤而奢侈不能算是美德;俭而懒惰更不能算是美德。勤是俭的基础,俭是对勤的回应。勤因俭而贵,俭因勤而诚。假若只勤不俭,就像漏器盛水,即使创造再多的财富,也难免终将一空;反之只俭不勤,就像流水断源,没有活水源头,最终也免不了干涸。勤和俭作为做人的美德,它在人们个体道德完善中的辉煌成就不仅不会被无情的岁月掩埋,恰恰相反,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场景中,其越发绽放出了光彩夺目的耀眼光环,更加呈现出了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完善公民个体道德的当代价值。
(一)“勤则不匮”、“勤能补拙”,勤是形成公民个体独立人格特质的奠基石。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在《劝学》篇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说:“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勤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勤的精神常体现为一种积极上进、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态。勤的精神状态不是消极落后的恶的懒惰散漫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积极上进的善的精神状态。勤属于人的精神的外显,从勤的言行可以推测出行为主体的精神境界。
具体而言,勤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力量,首先来自崇高的理想,因为理想的实现要靠勤奋学习和勤奋工作;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次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因为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勤奋劳动去争取、去创造;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来自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因为高尚纯洁的爱需要勤去呵护和维系。正因为勤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人在艰苦的工作中,才不感到苦,才不感到累。革命志士和劳动模范,之所以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一年能干几年的活,吃糠咽菜也不叫苦,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就是因为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有个远大的理想牵引着。如果只是为物质利益驱动,也可能很卖命地干活,但是一旦物质利益得到了,勤奋也就随之消逝。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人可能显出一时的吃苦耐劳,一时的艰苦奋斗,但那与勤是有本质区别的。勤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有目的理性活动,是出于对责任的尊重和敬畏,是为强烈的责任意识所支配的。正因为勤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所以勤是一种生命的基调,不是一时一事的冲动。
作为德性的勤,自始而终贯穿于人生的每一时期的每项重大活动。由此古人才说:“勤则不匮”、“勤能补拙”。所谓“勤则不匮”,是说勤劳就不会匮乏;“勤能补拙”,意谓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一个人能否成就自己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否竭尽能力、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礼记・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持之以恒、勤奋努力,就必然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本是“柔弱”的人,只要能勤,就能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本是“愚笨”的人,只要能勤,就能够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勤的基调是让人不断追求、进取。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这有限时间的潜能,就靠勤了。勤能增加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勤能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勤和美好、正义、进步、善良、崇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勤是对美好、正义、进步、善良、崇高孜孜不倦的追求,勤是实现美好、正义、进步、善良、崇高的艰苦卓绝的实践通道。通过勤的铺路,人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便能逐步得以形成,勤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实践过程。
(二)“俭可助廉”、“俭以养德”,俭是成就公民个体优良品性素养的催化剂。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典籍《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反映了君子勤奋不已的劳动态度,厚德载物则外化了君子俭朴惜物的精神本质。俭者,节省也;朴者,实厚也。生活中的俭朴之人,往往能珍惜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劳动果实。而劳动果实是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劳动果实是人的情感和心智的物化,所以对物的珍惜,实际上是对人的珍惜,对人的劳动的珍惜,对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的珍惜。可见,俭的显现和实施并非一种无灵魂的活动,而是一种崇高精神的体现。俭的行为既是一种实践精神,也是一种崇高的德行。俭朴之人,必然表现为心存谦虚,不事张扬,与人为善;俭朴之人,必然表现为兢兢业业做事,诚诚恳恳待人。
同时,俭在实践中还表现为行为主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活动。俭是人修身养性、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品行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欲望,无节制地任其发展,则是恶的滋生与蔓延。常言道欲望难平,膨胀了的欲望会把人性淹没,会把人的善行和良知无情地吞噬。理智的俭,自觉的俭,才是理性对欲望的最有效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