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兼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代价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维度 道德 “代价论”
论文摘要: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时代的课题。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代价论”更是当前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理清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这也就涉及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是指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及其理解。它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作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创造性成果而非自发性产物,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着其内在的合道德性的价值依据。因此,市场经济作为现代人类经济生活和行为的基本模式,有着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尺度,即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其二,既然市场经济有其合道德性的特点,那么,它除了有其一般经济学考量标准和经济行为规范(经济制度或体制)之外,还必定有其特殊的道德考量标准和道德规范,也就是它的外在价值评价。事实上,这两方面中前一方面是关乎人类现代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本身的价值理解,而后一方面则延伸到了有关人类经济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关系理解。
长期以来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共同探讨的问题,中国古代时儒家的义利之争,西方古典伦理学中的德与福的关系探究,都是这一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无一不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是相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表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同时,在中国,古代最强调道德的儒家时期,经济的发展却很缓慢,而到了今天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道德却十分涣散(这次“非典”中出现的众多乘机牟取暴利,大发“非典”财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次,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即它是行为自主性和利益主体性的经济来看,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它不可能受道德乃至其他任何非强制力量的约束,从而它不可能与道德共同发展,更不可能为了道德的发展而讲“义”而忘“利”。总的来说,道德“代价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
首先,从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正当合理性来看,市场经济具有其内在本然的道德性质,即价值效率、市场分配正义、较充分的行为交往和利益共享。这些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的高效率“生产性”表现为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自由平等要求及其自由竞争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活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开辟和调动了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创造性资源和社会潜力;另一方面还在于它从宏观上通过市场化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利益平均化机制、供需机制等),能够实现较为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
第二,从某种理想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利润)、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工资报酬)、商品的市场价格等等,都是由市场来决定、分配或调解的,而由于市场行为本身的非人格化特征和普遍客观化力量所致,使得市场分配或市场调节具有其原始的正义性。第三,市场经济还以其特有的市场化扩张力量,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社会相互交往和沟通的机会、深度和广度,从而使人类分享经济成果(商品)、丰富其物质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因而最终为人类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幸福生活目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道德价值原本就是人类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一,从唯物论的本原来看,物质决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与人类经济生活的实践相对立,无论是多么高尚的道德都是基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所产生的,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产生的。就是在今天,人们也常把经济作为考察伦理的依据。而从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来看,它是要使全人类走上“富国裕民”的道路,为人类谋福利。因此,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也依然用道德准则来约束经济行为。第二,合理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单纯只靠市场经济自身所形成的公正,就容易造成实利主义,个人主义的风行,出现只关注资源的最大利用而忽视环境问题,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现象,所以,要靠合理的道德规范加以引导,规范,从而保证市场经济正常、长远的发展。所以说,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实质上是割裂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而只是将道德看作对市场经济的外在约束,片面强调了两者相冲突的地方,而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正当性,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与道德应该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也有其特有的道德价值尺度和标准,是有其道德维度的。
二、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实践已证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将把我们引入一个更加自由、富裕、文明,更加符合道德的社会。同时,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公开平等竞争使微观经济组织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在宏观上实现有限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世界人民走上一条富庶之路,这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目的符合伦理道德之要求。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的经行为,如强调利益、优胜劣汰、互惠互利等,本身就是合乎道德的。因为它们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
2・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入到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