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权的保护来解析媒体的侵权行为(一)
详细内容
鼠年伊始,艺人不雅照片风波如鼠疫大爆发。2008年1月28日凌晨,网上急速流传两张疑被人移花接木的艺人床上照,大胆程度令人咋舌。事件震惊娱乐界,这两张先后曝光的床上照片分别看似陈冠希女艺人钟欣桐,及陈冠希前女友陈文媛。2008年1月29日网上流传出一张看似张柏芝床上艳照。2008年2月6号即大年三十网上一下传出两百多张新的“艳照”,包括疑似钟欣桐,张柏芝,陈文媛,颜疑思,前歌星陈思慧及落选华裔小姐陈育?等六人照片被曝光;停顿了两天后,网上新一批200余张照片在2008年2月14日情人节“漫天飞舞”,其中又增加了疑似陈冠希正牌女友杨永晴以及MaggieQ。几百张极尽淫亵的疑似张柏芝、钟欣桐等八位女艺人的“艳照”大曝光。涉及9位明星496百张艺人不雅照曝光给明星个人的生活工作几社会带来极度不良的影响,这事件前后被媒体称为“艳照门”事件,这是一件性丑闻。
为什么“艳照门”事件能迅速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在社会中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这一事件的形成原因入手,站在人格权的保护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媒体的侵权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艳照门”事件扩散原因分析
2008年1月28号,艺人陈冠希,钟欣桐,陈文媛及张柏芝等淫移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至今,传播速度之快,涉及人数之多,实在惊人。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受众人的心理角度);二是新闻产品者的欲求(市场角度)。
(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受众,又称新闻产品消费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艳照门”事件之所以在这么短事件形成了轰动效应,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公众人物的好奇和窥私心理。
公众人物(PubilcFiguve)是指公众非常感兴趣或熟悉的人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名人,比如领导人、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由于公众人物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一个受关注的人物,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艳照门”事件前后涉及陈冠希、张柏芝等人是娱乐圈及受关注的明星,且涉及到的又是隐私权利中最隐私的性话题,如此一来极大满足受众的好奇和窥私心理。
2000年后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加速了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同时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渴饱而后思淫逸”,这样的情境易使人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快乐,而“艳照门”事件就很好满足了人们这一要求。另外从文化角度上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要求,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细腻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艳照门”为代表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是市场。特别是08年年初的时候一场百年难遇的冰冻袭击中国大地,人们被一种沉重的气氛压抑着,同时人们有大把的空暇时间来关注此事,以至于把“艳照门”事件推向了高潮。
(二)媒体的报道大力炒作
“艳照门”事件能成为一个轰动社会的娱乐新闻,关键在于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媒体加大了对该事件的关注和抄作。这个中原因表现在:
第一,“艳照门”事件涉及的人物的特殊性吸引了媒体的注意。此事件涉及的人物是娱乐界和影视圈的知名人物,陈冠希,钟欣桐,陈文媛及张柏芝等人的生活状况是媒体经常报道的话题。“艳照门”事件所曝光的是娱乐界的明星最难以启齿的性丑闻,这就适合新时期媒体制造轰动,吸引眼球的需要。
第二,“艳照门”事件本身的新奇性。以往的娱乐界的种种丑闻中,大多都是明星的自我抄作,在加上媒体的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报道。但是在这件事情中,网络上传的照片是某网友从捡到的手机上的,并且警方证实照片不是合成,照片来源清楚、真实可靠。在性观念依旧保守的今天,400多张淫秽真实的“艳照”对社会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艳照门”事件满足了受众了心理需求,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新闻材料和抄作素材,娱乐圈又一直是人们休闲娱乐时关注的焦点,再加媒体对此事件不合理的引导,撩骚受众的欲望,吸引眼球,为的是在抄作中大赚一把广告收入。由于这些因素使得“艳照门”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轰动效应。
二、人格权及侵权表现分析
随着媒介竞争压力加大,各大媒体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增加发行量、点击率,千方百计寻找卖点,不惜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报道明星或公众人物的隐私生活,消费者对明星隐私绯闻的窥视欲也使娱乐报道不时逾越道德与伦理的底线,“艳照门”事件凸出了娱乐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格权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格权
人格权是公民和法人作为权利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或妨碍其权利或权利的行使否则应承担法律责任。在本文中,主要涉及的是“艳照门”事件名誉权与隐私权两方面的内容。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应有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包括保护自己的社会良好评价或改善、改变不好评价的权利和维护名誉权不受侵害的权利。名誉权是公民不可侵犯和维持其名誉进行客观公平评价的一种人格权。明星虽然是公众人物,在法律面前同普通人一样享有名誉权。在“艳照门”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在不断下载上传相关的照片,甚至在论坛中有的人还在讨论用哪张照片做电脑屏保。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违法行为有新闻诽谤、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不当评论。
隐私是指公民的私生活中不愿让他人知道的或不便于公开的个人秘密,包括生活习惯、健康情况,财产收入等。但是明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群体的形象出现,他们的隐私又有其特殊的特点:
1、公众的兴趣性。明星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其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2、法律保护限制性。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限制。明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权利行使上同样受到限制,在隐私保护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的范围就相对小一些。
3、知情权的冲突性。知情权(therighttoknown)是指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隐私权重在保护个人的信息封闭控制,知情权重在公开了解各种社会信息。二者就要天然的对抗性,而且这种冲突反应在明星的身上据更加明显。“艳照门”事件中“你要隐私,我想知情”的现象严重。个别公众为了得到照片在博客上或各大网站上发布“跪求哭泣”相关的照片的信息。
(二)重点分析“艳照门”事件媒体对此次报道侵犯人格权表现
“艳照门”事件爆发的短短的几天,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大媒体的纷纷用大量的版面或频道进行报道,甚至炒作。这些报道中有许多报道涉及了新闻侵权。
1、新闻诽谤
所谓诽谤,是一可能使某人受到憎恨、侮辱、藐视或耻辱的言行,或向思维正常的人的头脑里灌输对某人的中伤并令人此人失去这些人的行人的言辞,进而诋毁他人的名誉的行为。诽谤的主要的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诽谤,即通过口头语言捏造事实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二是书面诽谤,即一印刷或电子媒介的形式通过捏造事实中伤和破环他人名誉。新闻诽谤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公民的名誉,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对张柏芝与谢霆锋的婚姻相当的“感兴趣”。《网易》2008年2月26日就曾报道:“谢霆锋严重质疑张柏芝的忠诚度,带着爱儿LUCAS到香港维多利亚玛丽医院做了DNA的亲子鉴定”;2008年2月16日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630新闻》栏目报道钟欣桐(每月却得为名下价值1.12亿台币的豪宅月付80万新台币房贷,另写到其男友父亲又反对他们的婚事,让她经济顿时陷入困境。所谓的亲子鉴定是子无须有的,谢霆锋在二月中旬的各大媒体新闻中公开发表对自己妻子的信任;而事实也证明钟欣桐积极筹备“东洋之花”的广告拍摄,其男友也公开支持她。这些报道利用报道的方式对“艳照门”事件的主人公诽谤所谓的亲子鉴定是子无须有的,这些报道利用报道的方式对“艳照门”事件的主人公诽谤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公民的名誉,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