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开胸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老年人;开胸手术;呼吸衰竭;护理
开胸术后病人发生呼吸衰竭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是开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术前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肺功能不全〔1〕,而开胸手术改变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往往导致呼吸道感染,严重者造成呼吸衰竭〔2〕。我院对48例实施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其中食管癌6例,肺癌28例,胸腺瘤5例,剖胸探查6例,肺化脓症3例。长期吸烟34例。
1.2 手术方法 开胸术患者摆好手术体位,给于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皮肤消毒后铺手术巾,分层依次皮肤、皮下组织,电凝切开胸部肌肉层,紧贴后肋骨上缘进入胸腔。置入肋骨牵开器,完成胸内手术操作后关闭切口。
1.3 术前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所以要求护士具备较好的心理承受和驾驭语言的良好素质,耐心细致的做好解答,指导病人了解病情。嘱病人戒烟,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教会病人吹气球、做深呼吸运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于静脉高营养,以纠正营养失调。
1.4 术后护理 加强监护:老年人往往有某器官功能的改变,各种反射迟钝。因此要保持生命体征指标的平稳,进行心电监测,注意静脉压、末梢循环,尿量的观察,同时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血钾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术后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较多。因此术后20 h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每隔1~2 h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全麻术后呼吸道定植菌的认识。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老年人生理功能普遍低下,对自觉和他觉症状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功能症状会以各种形式被隐蔽和掩盖,为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可造成肺水肿的发生,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排尿量适当补液。当肠鸣音恢复后,无恶心、呕吐时,可逐渐恢复饮食。病人进食后给少量多餐,同时注意给予含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渣软食,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使深呼吸运动及排痰操作有效地完成,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由于老年人的某些生理改变,直接影响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其疗效,同时老年人潜在性肾功下降是有些药物排泄减少的主要原因,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到肾脏功能。因此,要全面掌握各种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5 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衰竭治疗最重要是呼吸支持,早期机械通气以保证氧的供给,以降低死亡率。呼吸道失去生理屏障及恒温湿化作用可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干结,易形成痰栓阻塞呼吸道,此时应做好呼吸道湿化及湿化监护。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入定量蒸馏水,定时增减调整量度,温度控制在32~35℃,呼吸道湿化液的量取决于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量的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每日不少于250m1,湿化呼吸道的速度以10~20 ml/h为宜。采用0.5%碳酸氢钠湿化液湿化气道,0.5%碳酸氢钠液的作用:①软化稀释痰液;②快速较多量湿化液的注入,促进痰液上下移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另一方面也有由于振动附着在气管管壁及小气道内的痰液并使其松动、脱落,不易形成痰栓;③对阴性杆菌有理想的清除作用,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菌株的增加,使肺部感染率下降。观察患者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黏稠度、气道压力,咳嗽等状况,了解患者气道情况,适时吸痰同时采用叩背、压迫气管等方式,以利于痰液排出。但对食管术后的患者,由于吸痰可使胸腔压力增加,加重痰液反流或误吸,因此吸痰时须严密观察,保证气管套管的气囊充盈,以免引起肺内严重感染。每隔4 h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及胶布和牙垫的固定情况,避免因导管移位造成单肺通气等。由于肋间神经丰富,胸部手术切口长、创伤大,病人术后疼痛明显,而不敢咳嗽。因此,病人术后可用硬膜外止痛泵或止痛药,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在疼痛减轻时咳嗽、排痰。
1.6 结果 手术后出现心脏并发症23例,肺不张8例,切口感染2例,支气管胸膜漏5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