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6例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现将本院2004?01~2007?12收住院的106例15岁以下儿童流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流脑患儿中男57例,女49例;发病年龄21 d至12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3岁以下40例(37.7 %),3~7岁36例(34.0 %),7岁以上30例(28.3 %)。本组患儿住院7~21 d,平均14.52 d。诊断均符合2003年出版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1〕。
1.2 流行趋势
106例在各年度的分布:2004年26例(24.5 %),2005年30例(28.3 %),2006年22例(20.8 %),2007年28例(26.4 %)。
1.3 发病季节
以春季(2~4月份)为主,共有70例(66.1 %);夏季(5~7月份)11例(10.2 %);秋季(8~10月份)9例(8.5 %);冬季(11月至次年1月份)16例(15.3 %)。
1.4 人群分布
106例中市区21例(19.8 %),郊区19例(17.9 %),农村30例(28.3 %),外来流动人口36例(34.0 %)。
1.5 预防接种
106例中有31例(29.2 %)患儿未接种过流脑疫苗。
1.6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中≤39 ℃ 19例(17.9 %),>39 ℃ 87例(82.1 %)。皮肤淤点、淤斑96例(90.6 %),呕吐83例(78.3 %),惊厥15例(14.2 %),昏迷7例(6.6 %),脑膜刺激征阳性94例(88.7 %)。
1.7 并发症
有并发症者共16例(15.1 %)。其中硬脑膜下积液4例,3例并发脑室膜炎,1例伴偏瘫;并发肺炎5例,心肌损害6例,心功能衰竭2例,口周疱疹4例,尿路感染2例,关节炎2例。
1.8 临床分型
临床诊断普通型79例(74.5%);暴发型27例(25.5%),其中休克型7例(25.9%),脑膜脑炎型16例(59.3%),混合型4例(14.8%)。
1.9 实验室资料
1.9.1 血常规
白细胞小于4.0×109/L 2例(1.9 %),(4.1~10)×109/L 6例(5.7 %),(10.1~20)×109/L 56例(52.8 %),大于20×109/L 42例(39.6 %);血小板小于10×109/L者38例(35.8 %),最低1.8×109/L。
1.9.2 脑脊液常规
4例因昏迷病危未作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小于500×106/L 6例(5.9 %),(500~1000)×106/L39例(38.2 %),(1001~5000)×106/L 44例(43.1 %),大于5000×106/L 13例(12.7 %);蛋白均升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1.9.3 病原学检测
脑脊液培养阳性率31.4 %(32/102例),血培养阳性率21.7 %(23/106例),脑脊液培养和血培养均阳性者15例。脑脊液涂片镜检阳性率11.8 %(12/102例),皮肤淤点、淤斑涂片阳性率10.4 %(10/96例)。68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3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30份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83.3 %),6份为A群脑膜炎奈瑟菌;其余标本未培养出细菌。
2 治疗及转归
病原学治疗采用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加用氯霉素(氯霉素仅应用于青霉素过敏的患儿,一般仅用3~5 d,最多不超过7 d,每2 d检查1次血常规,以及时发现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副作用)。所有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用20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对爆发型流脑休克型给予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防治DIC和多脏器衰竭;脑膜脑炎型重点防治脑疝、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住院天数平均14.52 d。治愈102例(96.2 %);死亡4例(3.8 %)均为暴发型流脑患儿,其中混合型2例,休克型1例,脑膜脑炎型1例。死亡病例均未接种过流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