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小儿迟发型佝偻病的临床及预防价值探讨(一)

小儿迟发型佝偻病的临床及预防价值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县农村中小学生迟发型佝偻病的发病情况,研究其临床特征,并对其预防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将2224名小儿按班级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于初冬季节经体检后,对可能发展为迟发型佝偻病者于11月肌注维生素D330万U作为预防用药,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于第二年3~4月份对两组小儿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并体检和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筛选、分析,作出诊断。结果 对照组1102例中,患病212例(19.2%),预防组1122例中,患病71例(6.4%),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我县农村中小学生迟发型佝偻病的患病率较高,每年冬季,用维生素D3进行预防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 迟发型佝偻病;预防

  迟发型佝偻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高达30%以上,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科组织有关人员完成了我县农村2224名中小学生迟发型佝偻病的调查、临床研究及防治、随访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初将我县10个乡镇2224名中小学生确定为调查对象,按班级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102人(男566人,女536人),预防组1122人(男568人,女554人)。

  1.2 具体方法 是一个年级组选两个班,一个为对照组,一个为预防组,预防组于初冬季节进行体检,筛选出已患迟发型佝偻病者13人(1.2%),可能发展为迟发型佝偻病者411人(36.6%),对他们于前一年11月肌注维生素D330万U作为防治用药,对照组未体检,也未用任何药物。第二年3~4月份对两组小儿同时进行迟发型佝偻病的问卷调查,每人1卡,嘱家长认真填写,经筛选后,对可疑者由儿科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包括血液生化、X线摄片,然后进行汇总、分析,做出诊断。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88年山海关全国儿科“四病”防治研讨会讨论的标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协作组讨论制订如下标准:(1)年龄:学龄儿童及青春发育期的少儿;(2)病史:①有偏食习惯;②生长发育过速(1年内身高增长超过5cm);(3)症状:①关节痛,包括膝、髋、踝、趾关节疼痛,走路时加重;②下肢无力、麻木感、酸困、易跌跤,腓肠肌痉挛,指趾痉挛等;③多汗、夜惊、睡眠障碍等;(4)体征:下肢呈“X”型或“O”型改变,鸡胸,肋骨串珠,龋齿,恒牙迟出等;(5)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升高,血钙、血磷降低,钙磷乘积40;(6)X线检查:有佝偻病样改变,如钙化带模糊疏松,甚至消失,干骺端毛刷状改变,或杯口样改变等;(7)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痛、骨骼畸形及血液生化改变等。

  1.4 诊断条件 (1)有病史和1项以上症状者;(2)具有症状2项+体征1项者;(3)1项症状或体征+血液生化改变或X线摄片异常者。

  2 结果

  2.1 按上述标准及条件,经筛选、化验和综合分析 对照组1102人中患病212例(19.2%),其中男113例,女99例,男女对照P>0.05,无明显差异性;预防组1122人中患病71例(6.4%),其中男38例,女33例,男女对照P>0.05,无明显差异性,两组患病率P0.01,差异有显著性。

  2.2 迟发型佝偻病的特征

  2.2.1 迟发型佝偻病的症状、体征 两组资料显示,本病的主要表现为小腿或足趾抽筋者122例(43.1%),多在夜间睡眠时发作,多汗118例(41.6%),膝关节痛113例(39.9%),恒牙迟出88例(31.1%),小腿痛45例(15.9%),睡眠障碍42例(14.7%),生长过速37例(13.2%)。主要体征为下肢畸形,“O”形腿,两膝间距≤3.0cm者18例(6.3%),≥3.0cm者11例(3.8%),“X”形腿,两膝间距≤3.0cm者7例(2.4%),≥3.0cm者2例(0.7%),鸡胸21例(7.4%),肋骨串珠32例(11.3%),年龄方面:6~10岁16例(57.6%),11~14岁120例(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