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班主任激励的双因素分析(一)

中小学班主任激励的双因素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与以往的教师工作规范不同,在明确班主任职责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激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相关实施细则时。应把握这一基调,针对班主任个体需要的不同层次,在激励因素选择中,注重克服职业倦怠的保健因素和促进班主任获得教育幸福的发展因素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激励机制
  
  2009年8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与以往的教师工作规范不同,《规定》在明确班主任职责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激励。笔者在《规定》下发后,近―个月与一线班主任接触的实际生活中体察到,不同地域、同一地域的不同社区、不同学校、不同职称级别的班主任之间激励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订《规定》的实施细则时,要对班主任的不同需求层次有准确的把握,注重克服职业倦怠的保健因素和促进班主任获得教育幸福的发展因素的有效结合。
  
  一、关注克服职业倦怠的保健因素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多种挫折而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亚健康状态。了解班主任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关注保持班主任积极工作状态的保健因素,是《规定》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干的是卖‘白面’的活,挣的是买白菜的钱”
  高强度的劳动与相对低的工资之间的矛盾是班主任职业倦怠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但不应是不计报酬的,工资报酬在一定意义上是衡量社会对一个人的工作重要性认可的重要标准,薪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职业序列中的位置。笔者调查发现,越是薄弱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就越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这些学校的学生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教师,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第二,这些学校所处的社区比较复杂,与学校教育相悖的不健康因素较多,问题学生多;第三,这些学校财政困难,难以聘用更多教师,班主任往往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冯老师在大庆市一所普通中学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干的是卖‘白面’的活,挣的是买白菜的钱”,就是她对自己和周围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与生活状况的描述。大庆市有两所示范高中,条件非常好,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相比,像冯老师这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边,在普通中小学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走正路的班主任的心理落差会更大。
  
  (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班主任就是保姆,不仅是学生的保姆,而且是科任老师、校长、教导主任、团委老师的保姆!”作为接受笔者访谈的为数不多的男性班主任,张老师的话让人听了有些心酸。除了报酬低、爱人孩子不满意等烦心事外,张老师认为学校把什么事都推给班主任来做是他感到最苦恼的。“班主任的专业应该到家政学校去进修!所有人的事都找班主任也就算了,而班级的灯坏了、桌子散了、玻璃破了,想找个人修都得陪笑脸跑断腿,最后干脆自己修。我是个男的,那些女班主任怎么办?难道要他们的爱人下班来修?”张老师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班主任自身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班主任工作的孤立性。学生常称班主任为“我们老师”,有问题就会找班主任,班级成为班主任一个人的“分担区”。“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这一规定在激励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也使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产生了距离,使班主任从事班级工作成为理所当然。所以,在《规定》实施中。怎样既能提高班主任的积极性,又不伤害科任老师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规定》要求班主任以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主业,这与以往以升学率、学年成绩排名为主要内容的评定标准截然不同。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想完成《规定》中的要求,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然而,多数家长对班主任的期望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对于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并不在意,往往认为在教学之外下大工夫的班主任是“不务正业”。所以,学校协助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并形成共识,也是避免班主任工作孤立的重要一环。
  
  (三)“怎样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行走”
  顾老师是哈尔滨市某省重点高中把关班主任,多年前离异,孩子由前夫监护。顾老师很坦诚,她承认自己所在的学校工资待遇很好,经济上没有问题,只是升学压力和家长期望值太大,自己的精神压力也大,就连晚上的噩梦都是学生高考“落题”。她早上6点必须离家,晚上8点回家都是早的,家务的繁重以及她对学生说了一天的话而回家一句话也不愿说的状态,使薪水较低的丈夫离开了她,而孩子的监护权是她主动让出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时间给孩子。“怎样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行走?”学中文的顾老师找不到答案,“当我的学生拿到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和父母快乐的离开时,我总是在哭。别人都说我是为学生高兴,但他们不知道我是在为自己和我的孩子哭泣。”
  班主任也是妻子(丈夫)、母亲(父亲),当工作不被家人理解时,孤独的班主任是很难有激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的。加强与班主任家庭之间的联系,确保班主任的家庭幸福应当成为校长的工作内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尽快制订针对中小学班主任子女的优惠政策,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以解除班主任的后顾之忧。“校长走出去,家属请进来”,学校可以利用开放日请班主任家人来学校观摩工作;尤其在教师节庆典、毕业典礼等神圣时刻,可以让班主任家人来体会其工作的崇高。使班主任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从而安心、开心地教书育人。
  
  二、重视享受专业幸福的发展因素
  
  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动机双因素理论指出,提高工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等只能作为维持组织生命力的“保健”因素,它们是与生理、安全相关的需要的满足,只会使人不再不满意,从而不放弃这项工作;只有认可、提升、责任感、成就感以及工作本身,这些发展性的因素才能使人产生满意的体验,进而争取从事该工作并为之奉献。
  
  (一)有效培训提升应对效能
  当班主任感到工作难以胜任的时候,工作就成为负荷。负荷一方面来源于繁琐、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用班主任的话讲是“烦”;另一方面来源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又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和社会支持,用班主任的话讲是“难”。“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