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一)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主体地位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点,迎接时代的挑战,要求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人角色,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善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我们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否则,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将要面临失败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教师如果跟不上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标准,肯定将会被无情的淘汰。
  因此,教师应自觉地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质,切实地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很好地贯彻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不能想象,“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激动,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教师一定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去,要有接受时代挑战和与进俱进的勇气。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何其的重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教师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试问: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积极地探究,你教师的一切劳动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吗?肯定不能。
  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第九课第五框“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的内容之前,预先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去调查我们当地的一个全国著名的专门生产儿童用品的民营企业“好孩子集团”,去了解为什么“好孩子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校办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千名员工、固定资产几个亿、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它迅速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什么?通过调查,“好孩子成长十几年,国家专利几千件”、“全员追求卓越”、“自己打倒自己”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创新,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而这肯定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