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全面提高小学生说话能力,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说话训练的系统指导,授之以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口头表达 能力 小学生 实践
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口才需从小培养。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段,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教师应联系实际,下功夫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这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本身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孩子大多可以熟背,到了高年级大多孩子是不会熟背的,甚至有的孩子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由此,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第三,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第四,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第五,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