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他们失去了自信(一)
详细内容
笔者曾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在幼儿园里,我问刚入园的某小班的小朋友:“你觉得你什么比别人棒?”全班五十多名小朋友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的回答:“我背的古诗多!”“我会唱歌!”“我会跳舞!”“我会弹钢琴!”“我跑得比别人快!”那种出自本真的自豪令我感叹。当我带着同样的问题去问初一年级的某班同学时,全班六十多名学生竟然只有一人举手,那是本班内学习成绩位居第一名的学生。他迟疑了一下:“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我随意叫了另一名同学。她低着头,半天才红着脸说:“我什么也不好,我的学习成绩糟透了。”说完,她的头垂得更低了。令全国教育界震惊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原因竟然是自卑心理所致,家境的贫寒使其无力与别的同学在物质上攀比,而封闭的心灵更使其在精神上难以走出自卑的囹圄。
我们不禁要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经历了那么多教师的辛勤培育以及家长们千方百计的努力,他们的自信心为什么却越来越脆弱?”
一、 教育之过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培养着人的才能,挖掘着人的潜能,帮他们塑造着自我,另一方面也在使一部分人自暴自弃,逐渐遗失着自信,成为摧残孩子心灵的“刽子手”。曾经有一位小学生,当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报名参加学校舞蹈队时,她却怯懦地回答:“老师,我不想去。”老师惊愕,问其根底,她说:“幼儿园老师说我不是学跳舞的料。”原来,这个结论缘于一次排练庆“六一”的节目时,老师教了几个动作,别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只有她还没学会,于是老师把她换了,并随意下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我们的这位小学生也许不会从此这样轻视自己了。
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忆一下那个有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吧。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对这一所学校的每名学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之后,最后开列了一份名单,并将其神秘地交给了两位教师:“这些孩子将来前途无量,而你们这两位老师,也是该校中最 优秀的教师,这些孩子在你们的教育下会大有发展。
其实,这份名单不是根据孩子的素质也不是根据他们的评价,而完全是随机取样而成的,上面那些话也是地地道道的一堆“废话”。但是,怪事却产生了。几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再去测验,结果发现――“单”上有名的这些孩子的成绩提高的特别快,其他孩子的发展呢,却都有所不及。 “谎话”换来了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与老师的偏爱心理有很大关系。因为在遗传素质正常的情况下,导致儿童发展的因素有二:一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的唤起与调动,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制于一点――教师的偏爱心理。被老师默认为“优等品”的学生,其一举一动老师都觉得可爱,对孩子热情地不厌其烦的加以指导;相反,那些被老师默认为“次等品”的学生,一劣百劣,即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老师也会视而不见,甚至认为他们是在有意讨好老师的虚伪表现。于是,那些受到老师喜爱的学生,在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的激励下,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制、自强会比别的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主观能动性于是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而其他孩子呢,因为老师对他的冷漠、视而不见而自惭形秽,甚至自暴自弃。这样,老师的偏爱使一些孩子成为“暴发户”,却使另一部分人成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