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一)

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示范性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凸显市场性的要求设置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凸显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建设;工学结合

在目前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示范性专业建设是重头戏,如何进行示范性专业建设?在建设示范性专业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专业建设要有根据有基础
凸显市场性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在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并找出学院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认真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论证、预测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志向的满足程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市场数据、行业发展数据、政府计划规划、国际分析数据综合得出,软件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广东省和广州市亦高度重视软件行业的发展,这些因素为举办软件专业提供了条件。
二、专业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例如,对于软件专业建设的总目标可以表述为:根据 (第一位)市场导向,按照(第二位)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以龙头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把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中高级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成覆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多个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为本地及区域内高、中职院校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在企业信息化推进方面成为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在社会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退役士兵高级技能培训方面提供与企业应用要求一致的培训和实训环境,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职业技能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定位。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可以落实的,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三、专业建设内容要详实
专业建设内容是在前述专业方向、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之上,根据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可操作性建设项目。如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内容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企业IT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
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2―3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五是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IT权威认证或国际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工作,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继续利用学院软件专业在国内首先导人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先发优势,加快探索、实践、吸纳、借鉴、迁移的速度,利用对印度模式研究的教改课题成果,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专业教师团队。
3.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对从事某一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4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群)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