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培养方式中学生权益的保护(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被学校和订单企业所忽略。本文通过分析学生自身、学生团体、学校、家长等四个方面对学生权益保护的缺失,认为应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重点是对校外实习学生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订单培养;学生权益;学生权益保护
订单培养、学生权益保护的内涵
订单式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是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直接将高校与用人单位连接起来,使两者密切合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受益。
通过订单培养,学生可以获得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指导,有利于学校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订单培养可以拓宽学校的研究视野,实现企业管理层与高校的交流与互访,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实际运作中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订单培养可以直接安排学生就业,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订单培养虽然有诸多的优势,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如学生的知识结构狭窄、单一,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信息不畅,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供给不是在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上完成,“订单”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遇”;订单企业不一定是优质企业;“订单”规模受到企业规模、所属行业背景、专业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质疑有的是对学校的课程培养、校企联系的效果提出疑问;有的是对用人单位的规模、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环境等表示怀疑。这些质疑能对订单培养过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大家在关注订单培养给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关注订单培养的主体――学生。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条件、社会服务、勤工俭学、获得公正评价、申诉、诉讼,参加社团及文体活动,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订单生的权利体现在“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上,不能因为学生在订单企业实习而任意压缩或削减课程,不能因为学生退出订单培养计划而在课程成绩或思想品德方面受到歧视等。订单生的权益保护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服务、公正评价、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应包括他们在实习单位工作时的权益。订单生的权益保护是一个涉及保护学生在校期间合法权益和校外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全方位的过程。
订单生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订单培养中学生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订单沟通机制的限制,造成相互不了解;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引导过多的学生参加订单班以及有些用人单位安排订单生从事基层无技术性的工作等。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缺失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订单班一般由入校学习一二年后的学生组成。有的学校甚至在学生进校前就将其确定为某个企业的订单班学生。学生对于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师资、实习条件、工作岗位等通常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盲目选择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遇到不公平待遇、不公正现象,往往不知如何申诉只能忍气吞声。
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通常只专注于开展校内活动,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关注不够,校园内的一些权益法规讲座也不能惠及这些学生。另外,学生在用人单位维权活动由于受到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也难以开展。
学校是保护订单生权益的主要机构,学校也是负责开发订单项目,选拔学生、联系订单单位的机构。学校对于订单生的前期动员、在校学习、校外实习等都负有重大责任。学校通常能够比较便利地保护校内订单学生的权益,但对于校外学生的实习,由于受到人力和设备等条件制约,教师或学校领导通常只是象征性地视察和看望,很难真正保护他们的权益。
家长由于对订单培养的认识与理解有限,信息渠道不畅,只能间接了解订单生的实习效果、实习单位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情况;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订单生不用为就业发愁,因而盲目鼓励学生参加订单班。此外,家长对于订单班的长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对子女权益的保护存在滞后性。
订单生权益保护的策略
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两个地方生活、学习,学生权益保护既要倚靠学校,又要依托社会监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此,应从学生的自我保护、学生团体的保护、家长的保护、政府劳动部门的保护等五个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和完善对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