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任务型教学中合作学习现象分析及对策(一)

任务型教学中合作学习现象分析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在学习内容或技能、态度、方法上富有意义的个人交往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分离彼此的思想和观点。但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组织、操作不当,产生了一些低效现象,并非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现状一: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现状二:滥用合作,收效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程度如何,每堂课必让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Pairwork)、小组(Groupwork)或讨论(Discussion),像这种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表面上看似很热闹,但仔细观察学生并无多大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现状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往往是自由发言或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几个学生,而另外一些学生或是做忠实听众,或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
  现状四: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现状五:重学生小组活动,轻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下达了小组活动的任务之后则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现状六:教师评价不全面,学生积极性相对减弱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对个体的评价相对较少,千万的结果是个体积极性相对减弱,缺乏教师的期望。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
  1、学生准备不充分
  问题一出现,有的同学在没有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
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2、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
  有的学生有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明显。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失败而处于情绪低谷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3、教师布置任务时不够清楚
  小组合作学习前,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样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