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一)

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出现了以下误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自主规定课程,简单等同于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等。要走出以上误区,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区域文化视野下建立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此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文化;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自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就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本文试图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区域文化的视角构建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此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实践与反思: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
  
  1.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自主规定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学校获得了部分课程自主开发的权力,成为课程管理与决策的主体之一。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教师仍习惯于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之中,课程改革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此,当一些学校获得了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权力时,也就只能把这种权力简单理解为自主规定学校的课程。于是一些学校便把校本课程开发堂而皇之地变成对部分高考科目的拓宽与加深,校本课程变成了“校本化”的应试教育课程。而另外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及实施中并没有反映出学校与地方的鲜明特色,反而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远未达到科学化的水准。
  
  2.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增加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自身的特点,国家对这一部分课程的控制并不是十分严格,于是绝大部分学校便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领域集中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这本来就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改头换面为现在的“校本课程”,或者在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又增加大量的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以完成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做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盲目地增加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课程结构混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受到冲击,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1〕。学校虽然可以把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不能把校本课程开发仅局限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之中。
  
  3.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
  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加之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寻找与挖掘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于是便出现了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的错误倾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产品,还指要重视开发的整个过程。即使就课程开发的产品之一――自编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中的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不同。教师开发的教材往往都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把校本课程开发仅看成是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在实践上容易导致教师们盲目仿效学科专家编教材的方式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课程”〔2〕42。
  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的误区,我们发现,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方面即“课程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方面的原因;二是学校与教师的课程能力尤其是研究能力与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方面的原因。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又都是受区域文化所决定的学校与教师文化影响的,区域文化的属性本身就决定了该区域中学校和教师的文化,也就间接地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因此,要走出误区,走向区域文化,构建一种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走向区域文化: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植根式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它与区域文化相适应,而不像传统课程那样与区域文化相冲突或脱离;它植根于区域文化,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植根于“一体”文化;它为区域文化发展服务,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它强调个体适应性与独特性,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强调普适性。具体说来,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为前提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首先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到实施。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盲目压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无限扩大校本课程的情况。而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而建立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是在充分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
  
  2.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以多元文化观念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由于区域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的客观环境是有差异的,提供的课程资源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多元文化理念的课程文化观,并以此来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