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的反思(一)

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的反思(一)

详细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基于对这种二元格局形成过程、原因及两个教育体系各自特点的认识,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向一元格局转变;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总结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对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对繁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二元格局的形成
  
  (一)第一个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学教育适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同时又有分析地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调整课程设置。具体表现是:第一,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取得重大成果。徐禾、宋涛、苏星、于光远、卫兴华、谷书堂、蒋学模、魏埙、宋则行等一批著名学者主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这些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概括和介绍,又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际,进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它们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上世纪80年代初,中华外国经济学会组织了外国经济学说讲座,并公开出版研讨内容,对我国人民了解西方经济学发挥了启蒙作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推出由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读物之一。第三,西方经济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在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邹至庄教授。他自1984年起每年到中国讲授西方经济学,1985年发起建立“福特培训班”,1985年出版《中国经济》,同时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87年他倡导中国大学应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财政等课程。1989年4月,在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支持下,原国家教委正式启动编写财经类核心课程大纲,列入的课程共10门,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经济数学基础等。从此,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化格局开始形成。
  
  (二)第二个阶段(1992~1998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对经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阶段经济类专业的数量和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加。之后,针对本科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问题,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由原来的近600种减少到249种,其中经济学门类的本科专业减少为4个,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金融学。
  在该阶段,经济类专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应用类专业规模膨胀很快,招生人数很多,考分很高,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却受到冷落,报考人数少,考分也比较低,生源质量不高。在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依然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继续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经济学专业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教师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支持,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严重影响了基础理论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此阶段,大量的西方经济学文献被系统而全面地翻译和介绍到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开始普及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开设西方经济学,且课时大幅度增加。此时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西方经济学持以批评和保留态度被视为保守和僵化,而将其视为对市场经济做出科学概括的观点却大行其道。大学课堂上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大都以介绍和阐述原理为主,很少进行分析批评。
  
  (三)第三个阶段(1998~2008年)。此阶段,中国经济学教育将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作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对经济类专业建设和经济学教育的指导,纠正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的风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和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人才,1998年5月教育部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水平最高的13所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设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建设宗旨: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二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基础人才。三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期间,经济学基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经济学专业的建设,经济学人才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学专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考生报考,生源质量显著提高。此后。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设置,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1998年7月,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八门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次会议统一规定了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0年,在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由吴树青教授任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等教授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于2001年出版,至今已修订三次。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出现高潮、1993年原国家教委统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以来,又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及理论创新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这一阶段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