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由“制度”化到“人文”化(一)
详细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如何给自己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它不是只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单一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也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当然,也对班级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班主任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实际工作中,班级管理事无巨细,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许多班主任满腔热忱,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的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种“保姆”式的管理以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是班主任能力欠佳的表现。因此,班主任除了完成作为学科教师角色的转变外,还应积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者行为的转变。
二、“有为”而治,科学管理,逐步规范学生的各种习惯
虽然现在提倡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和“鸟”的自由限制在“海”和“天”的范围内。在接新班之初,学生无良好的习惯,不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强行入轨,再慢慢疏导。让他们在“规矩”中,成“方圆”。如果晚了,一旦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就很难改变。
1、抓好“三个第一”,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一个班会的构思设计。这是班主任第一次真正在学生面前亮相,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直接影响自身形象。第一个班会,让学生认为班主任有知识、有能力、有涵养、有方法。“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抓好第一个星期。这个星期应多观察多接近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时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关心他们生活起居,思想动态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在新班级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分清是非。这一周要“嘴勤、眼勤、腿勤、脑勤”,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第一个月。在第一个月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班主任以成竹在胸,在这个阶段逐渐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学生以学会自己“走路”,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轻松多了。
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量化管理制度?
要使良好的班风保持下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严格的制度。也为以后放权给班干部“依法治班”打好基础。
熟悉学生后,我发动学生出谋划策,制定班规。又参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例,治订了《班级行为规范量化表》。对纪律、卫生、学习、行为礼貌等做了详细规定,发给学生人手一册。
这些条条框框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全班讨论,我们是这样实施的:每天由值日班长做好记录,晚自习在全班公布,对照量化管理条例加分或扣分。并记录在班里的“成长足迹”宣传栏里。一周未犯错的将被评为“班级之星”,得分后三名也予以公布。并记入“档案”。每月把量化分数带回家,由家长签字。这种方法很“残酷”,但在组班初期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然班主任也应注意实施的灵活性,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且要注意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引导,避免产生和“不在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