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学生乐学;创设环境;激活思维;依法治教
新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老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中注意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掌握教学艺术,才能促进中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
一、重视情感态度教育,创造“乐学”的基础环境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学生的纽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在教学中,忽视了 “情”,则“理”无从渗透,“乐”又从何谈起?所以老师的教学要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前提,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智慧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其次,老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如老师走进课堂时,衣着要整洁大方,面带笑容;讲课时语言和蔼可亲,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情发声,用声传情,巧妙地运用仪态、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交流。老师的这种调节、赏识、感化,不仅能去掉学生心理的压抑感和恐惧感,还能够激发起师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老师的教育要充满爱心。高尔基说 :“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老师关心自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无时不想,无时不爱。只要老师用情感去影响学生,用语言去鼓励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二、重视人本性教育,创造“乐学”的人文环境
人本性就是指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重视被教育者的人格和意愿,特别是在这种人格与意愿还不成熟,还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不足时,要尊重他们,要说服诱导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老师的观念。即要把人当成人来培养,而不是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也不是当成一段木料,一块毛坯,用来加工成器物。如我在讲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个学生当堂提出:“老师,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物体的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当时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启发全班同学:“这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很好,他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小组间交流后再进行实验检验,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思维提出的一个错误问题,它也代表着一部分同学的疑惑。老师不能武断地否定这个问题,也不应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先表扬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再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开动脑筋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其次,重视以人为本,还应该创造多样的教育条件、教育机会和评价标准。只要你有勇气接受挑战,善于思考、辛勤耕耘,你就能抓住机会。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更新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更新老师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