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浅议(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因我镇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了留守学生。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快乐,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问题
1.生活缺乏亲情
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最多的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监护人关心孩子情感和想法的仅占25.5%。一是外出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学生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学习令人堪忧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习状况自我感觉良好的占到19.1%,一般的占到35.5%,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45.4%;一是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二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3.心理存在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二、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留守家庭本身存在的缺陷。长期生活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2.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临时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育方式存在缺陷。一是唠叨;二是包办;三是溺爱;四是专制。
三、留守学生生活、学习问题的教育措施
面对这一群体,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两个三”(主要是家校联系)和“五个一”的措施:
1.“两个三”
第一个“三”:三条联系渠道。一是开通亲情电话,每个教师办公室都装有程控电话,可以免费为留守学生和老师开放。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家乡熟识人之间建立较固定的联系方式。三是开展代理监护人专题培训。
第二个“三”:三封致家长信。一是学校向所有“留守学生”的家长致一封书信,向孩子家长陈述“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有能出现的偏差,让家长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看待此事,真正从身心上关注留守在老家的下一代。二是班主任定期向部分学生家长寄发《家校联系簿》,让其在《家校联系簿》上定期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以便做出应对之策。三是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2.“五个一”
(1)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2)塔建一个“爱心”活动平台。我们学校主要开展“我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学生和参与活动的非留守学生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一是“走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二是“留守学生到我家”活动。
(3)组建一个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一些活动排除学生的假日孤独。假日活动小组将在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上做些探索。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仅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孤独感,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得一技之长。
(4)组建一个学习帮辅小组。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行政村还可以按就近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不过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
(5)建立一个定期谈话制度。学校德育课题组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座谈会,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