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一)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教育超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办学模式,它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在加入WTO后,教育作为服务性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应对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超市;人文理念;教育资源;构建

  一、“教育超市”的内涵

  超级市场是现代城市人喜爱的购物场所,她提供了充足的货物,让顾客可以充分地选择。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其追求的境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换言之,即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提供各层次的、高质量的和有足够数量的教育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并且要提供一个更加人文化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身在其中,去听、去看、去试、去体验、去发掘自身生命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现今的教育也应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相互选择的“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是生产者”。因此,“教育超市”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实物超市──为师生提供质优价廉商品的场所,而是广义范围上的一个“超市人文理念”的办学模式──从学制、培养方面、相应的专业课程协调和教师的配备入手,实行全方位的、灵活的办学模式。学生作为“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包括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人生志向、学习基础、基本素质),甚至家庭情况、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结合起来选择。

“教育超市”的内容具体包括:(1)多种学制并存,实行学分制;(2)多种教育形式并用,实行教学班级任选;(3)多种专业设置,实行课程任选;(4)各类专业和特色教育具备,实行教师任选。

这种新模式的产生,不仅意味着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像逛超市选商品那样,随心所欲“选购”所喜欢的专业课程、学制、教师等,而且办“教育超市”犹如形成一个教育市场,一方面使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的设置;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选择学校的平等机会和权利,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不同层面的教育需要,使学校优胜劣汰,因为“学校出售教育,学生购买它。同在大多数自由市场的情形一样,买卖双方都受到刺激来为对方服务。学校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生产出消费者所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如果某一学校不能提供学生所指望的教育,他们就会上别的学校,学生想得到他们所付学费的全部价值”。

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实用性极强的办学模式,“教育超市”的构建不仅体现了目前教育改革的人本趋势,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都提倡“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做”,主张在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但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虽然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制度、统一的标准答案,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要还予学生真正的选择自由就必须建立“教育超市”,提供充足的货源──琳琅满目的教育商品,让受教育者能在“学海无涯中乐作舟并善掌舵”。因此,“教育超市”构建的出发点也就是必须基于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充分满足。在“教育超市”里,它提供的“教育的数量应是足够的;教育的种类应是齐全的;教育的质量应是优质的;教育的体系应是开放的;教育的管理应是民主的;教育的体制应是活化的;教育的机制应是激励的;教育的改革发展应是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而这正是“教育超市”的构建理念。

二、合理利用有限教育资源的要求

穷国办大教育,我国虽然取得完成两基扫盲任务的辉煌成绩,这确实令人欢欣鼓舞并深感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据《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当年教育经费为3349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而“从世界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提高。1994年,世界平均水平已从80年代的4.9%上升到5.2%,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4%,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显然我国的这一比值是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水平。

从教育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但在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始终在3%―3.6%之间波动(见表1)。

表1 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单位: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教育经费总支出

659.36

731.50

867.05

1059.94

1488.78

1877.95

2262.34

国民生产总值

18598.4

21662.5

26651.9

34560.5

46670

57494.9

67559.7

教育经费占GNP

3.55

3.38

3.25

3.07

3.19

3.27

3.35

教育经费名义增长率

10.88

10.94

18.53

22.25

40.46

26.14

20.47

GNP名义增长率

6.3

16.47

23.03

29.67

35.04

23.19

17.5

零售物价指数

2.1

2.9

5.4

13.2

21.7

14.8

6.1

这一变动趋势一方面反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处,但也恰好说明了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因此,《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国家提出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师生比,充分发挥现有学校教师和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潜力,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从我国高校的性质看,有的属于多科性的综合性大学或研究性大学,有的是单科性的学院或专科学校。有的高校科研力量雄厚,形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有的学校则以教学为主。从办学条件看,各校之间存在着师资力量、生源质量、设施条件、教学经费充裕程度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惟一的办法是实行开放性教学,由那些学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设施条件(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教室校园场地等)较好,教学经费比较充裕,管理水平较高的院校,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函授、或实行学分制等模式(即学生在不同大学之间听课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互认),与教育资源不充足、办学能力较弱的院校展开合作,从而实现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与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对应的是个人教育投资(主要是学杂费),在预算外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地方预算外教育经费构成比例变动趋势(单位:%)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地方教育经费总额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预算内教育拨款

62.03

61.45

60.52

59.10

54.29

53.10

2.预算外教育经费

37.97

38.55

39.48

40.90

45.71

46.90

其中:教育税费

11.66

11.38

10.79

10.10

11.32

11.88

   企业办学经费

3.97

3.76

4.16

4.28

3.72

3.36

   校办产业收入

4.50

4.76

4.05

3.50

3.55

3.36

   社会捐集资

9.70

9.08

7.45

7.31

9.64

9.21

   学杂费

4.96

5.64

8.70

10.33

11.163

1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