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介绍了可靠性的含义,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最后对在中国推行公允价值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靠性;建议
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而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引入,这个重大变化引起了会计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质疑和担心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一些人士认为公允价值以当前市场价值为基础,需要相关人员的估计,从而会影响其可靠性。本文拟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行初步分析。
1 公允价值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率、汇率的开放,金融业的竞争加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特点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履约之前,其市场价值常常会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或收益。但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这些损益只有等到合约履行或取消时,才能一次性报告。这使得大量的金融机构在破产之前,其财务报表仍显示良好、健康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同时,会计的目标也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也就是希望财务信息面向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出现,并且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通过公允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基于确定的假想交易为对象,主要是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而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2 可靠性的含义
对于可靠性的含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组织也给出了不同的表述:
FASB在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具体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IASC则认为,可靠性是指当没有重大错误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它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反映真实性的一些方面。
对于可靠性的理解,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公允价值不具有可验证性,或者不具有精确性及真实性等等,我们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因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只要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在总体上不存在重大的错误和偏向,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那么,信息就具有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