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一)
详细内容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适应市场的潜力。中国某些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使其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形势,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重中之重。为此,除了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以外,政府应该利用法律和政策,充分利用加入WTO以后宝贵的“缓冲期”,使国内市场尽快完善,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和政府,完善市场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将逐步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为什么有的企业逐步成长壮大,有的企业却逐渐衰退,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那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于1990年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下的定义是:核心竞争力是指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可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所形成的发展潜力,在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等表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又常常被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由来与发展
核心竞争力与普通竞争力(或简称竞争力)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整体与个别、潜在和外在的差别。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和潜在的竞争能力,竞争力是指企业某一产品、某项服务或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市场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和收益,是该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的表现。企业投放到市场的个别产品所表现的竞争优势是竞争力,所说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可以较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形势,有较大的发展能力和空间。而某一产品或某项服务的竞争力也可能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也可能只是该产品或该项服务的市场表现。
从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下的定义中还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的基础因素是智力和技术。智力不仅包括一般的技术发明、发现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指人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也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当然也很难谈上核心竞争力。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应该归因于美国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进的理念,同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对优势与美国优势有机结合的结果。例如,美国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技术、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外国学子到美国学习和科研,从而促进美国技术、服务、贸易等各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巨大风险和利润同在的市场吸引着大量的国外投资者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资金。这样,可以使美国的优势以某种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其结果可以用下列公式所示:
P=∑TiLi+∑CiLi+∑TiCi+∑TiEi+…
其中:P--利益;T--技术;L--人才;C--资金;E--土地。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存在。一个企业由诞生到兴盛,从成熟到衰落,其经营状况和市场表现与核心竞争力是分不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在国际市场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增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或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青岛海尔公司,其产品已经由一般家用电器发展到移动通讯器材。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还成功地出口到一些发达国家,最近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公司的分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弱或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退出市场。可以看出,企业的成败兴衰都与其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密不可分。站在国际市场的角度,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很弱的。今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企业将面临着外国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市场将面临着国外产品较强烈的冲击。并且,由于新经济的衰退,市场转移效应将加剧这种冲击。
二、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市场表现
如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总体说来,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榜样,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差距很大。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形势,必须尽快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让我们首先总结一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市场表现。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以机电商品为例。机电商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重视机电商品生产和贸易。因此,机电商品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中竞争最激烈的商品之一,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品档次低、价格高 中国的一些机电产品一直存在着档次低、价格高的问题。例如轿车,中国轿车产品与国际市场的轿车产品相比,市场生命周期过长,产品相对落后。全部车型中绝大多数都是国际市场80年代的产品,90年代的仅有几种。而国际上一般轿车的生命周期大约仅为10年左右;同时,国产轿车出厂价比国际市场要高20%~50%。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
(1)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仍以轿车为例,中国最大的轿车企业年产量仅为20多万辆,全国轿车年总产量也只有50多万辆,还不如发达国家一个中等轿车企业的年生产规模。不能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的成本以及质量就很难保证。国际业内人士公认的经济规模是100万辆,可见,中国轿车企业的生产规模距离经济规模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2)生产效率低。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原因,中国多数企业一般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生产方式。例如,几家国内自行设计的轿车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基本上都是自家生产的。虽然引进车型的大部分零部件是从国外购进的,但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只有少数企业采用订单等先进生产模式。
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体现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整车总装业务上。总装业务一般都采用订单或JIT运作模式,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通过物流方式国际采购,生产效率很高。例如日本在欧美设立的子公司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大部分都是从北美市场采购的。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有关人士统计,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汽车人均生产效率仅为日本的50%左右,由于生产效率低、投资与生产不匹配等原因,单位车辆的成本较高。
2.销售与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的消费者对企业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在世界上是较低的。例如,中国的出口贸易长期以来是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生产企业主要是提供货源。由于外贸公司没有技术力量和零部件生产,难以提供及时满意的售前、售后服务,以追求市场面的扩大为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市场。
再例如,发达国家的汽车维修及零部件销售是以整车销售业务为核心的。除了利用电子商务向客户提供信息服务以外,还可以做到及时提供维修保养和零部件供应服务。汽车生产企业设有专营的维修服务站和零部件销售点,为客户就近提供及时的服务。配件生产企业既为整车总装业务提供零部件,又负责向维修站和汽配市场供货。目前中国的维修和零部件供应业务基本上与整车生产企业脱节,存在着经营分散、秩序混乱等现象,不仅影响维修和汽配市场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汽车市场的发展。
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所在的市场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
1.不重视研究与开发工作 建国以来,中国的研发工作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研发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相当弱,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1)不注意了解和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外国已经有的、并且已经应用于实践的技术,中国还在进行研究,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和财力。(2)研发结果不能被很快应用于生产与服务实践。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应用得很慢,有的一直被束之高阁。(3)盲目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调整,使有些国家级科研机构归地方或企业管理,从而削弱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研发机构为生产实践服务是对的,但是国家必须掌握一批在各领域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的机构,以便及时了解世界各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形势,促进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