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使教育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压力而不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本文从个性的心理学基础和教育理念入手,探讨了如何设计个性化教育目标、设置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主体参与式教育模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指出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应处理好两种关系。合理构建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
Abstract: The uniform requir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akes education practice in China a fixed and standardized mode which influences individuality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s external mandatory pressure rather than internal needs. This paper, beginning with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educational ideas, ?discusses? the goal,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ubject participation and student eva luation system i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system. The relations that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 are also analyzed. It ?propos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education idea;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趋同化”的倾向,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教育与时代相呼应,工业时代的标志是标准化批量生产,体现在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标准件”人才;而知识经济时代主导的生产方式是个性化创新性生产,教育无法拒绝这个时代,必须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未来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构建高等学校个
性化教育体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个性化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所谓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性心理结构是由两方面因素构成的,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体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气质、性格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环状结构,其中性格在个性结构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人的能力是在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个性倾向性必须依赖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个体的典型的心理活动,使个体的行为在时间上和情境上具有一贯性。?
社会认知范式的创立者班杜拉和米歇尔正尝试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班杜拉的个性社会―认知理论把自我系统的发展描述为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客观情境赋予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人对情境的解释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米歇尔的个性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CAPS)把认知社会学习变量整合为一个包括了先前忽视的因素如文化和社会甚至遗传背景的模式。[1]理论上讲,关于个性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就是内化与外化机制。人的个性就是在与外界环境的内化、外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化是个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它是把外在力量主动转化为内在力量的途径。但外化并非不重要,它是确证个性、外现人的本质力量及实现目的的唯一途径,同时又反作用于自身。在外化过程中,人对自身持续的调节、反馈和监控等也是内化的过程,换言之,内化与外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教育作为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必然要依赖心理学提供的基础,通过内、外化过程,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创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enius,1592―1670)首创的班级授课制对于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最大可能地提高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普及各级各类教育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因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学生集体而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削弱教育的针对性。这种教育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抹杀了教育对促进人的完善及全面发展的功能。而教育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为目的,因此,其基本理念如下:?
(一)认识学生个性的差异?
个性是人与人的差异性,是人的特殊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9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2]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个性化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只是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且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尊重学生个性的需求?
需求是行动的动力,也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对人的需求的不断满足,因此,教育是尊重个性需要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使所有学生都享有人性化学习的权利,即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学习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通过设计各个教育环节来构建开放、交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及人格等素质能动地发展。第二,要还给学生自主和选择的权利,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具有了自主选择权,学生才能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发展才有希望。[3]?
(四)发掘学生潜能的优势?
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是培养、教育的结果,
但潜能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4]个性化教育就是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
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由此出发来构建教育方式,使“教”更好地适应“学”,使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实施个性化教育,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是让这种作用发挥得更科学。
三、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个性化教育目标?
个性化教育目标的核心是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并物化到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学校应该把心理测试、智力测验等引入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设计中,在学生一进入学校时就建立相应的个性档案,通过测量、分析、研究、沟通,提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具体目标以及实施步骤。[5]?
(二)设置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
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本质就是给予学生在专业、课程、进程、教师等方面的选择权,没有选择权的教学就谈不上个性化的教育。全面推行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特长与志趣而选择知识,从而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正如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生产要素与资源只有充分自由地组合,才能在自由流动中实现最优配置,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