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美国大学课程历史发展、特色及启示(一)

浅谈美国大学课程历史发展、特色及启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美国大学 课程改革 发展历史 特色
论文摘要:介绍美国大学课程的发展历史,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是与其大学课程的不断改革分不开的,分析美国大学课程的特色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大学课程却历经数次改革。从最初的简单移植、模仿,到后来的独立、创新乃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美国大学不仅吸取国外的先进理念,更充分融合了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最终形成开放性与国际性并存的美国大学课程,并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我国高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在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习和了解美国大学课程发展历史及特色,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教事业改革的步伐,更有利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完善。
一、美国大学课程发展历史概况
1.整体移植时期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从殖民地学院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高等学院以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为范例,完全以英国大学为模型设置。为了满足英殖民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思想上统治的需要,当时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方针完全移植英国古典大学,标榜博雅教育,以培养通才为目的,崇尚经院艺术,以拉丁语为教学用语,课程死板、固定。以哈佛学院为例,基本课程为三科(语文、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同时教授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叙利亚语等古代语言和古典人文科学。后来,受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数学和自然科学也进人了教学领域,但不属于主流。自1636年后的200年问,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固定课程和古典课程,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且不受重视。
2.模仿与创新时期
1776年。美国脱离英国统治进人了独立时期,其高等教育也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19世纪的欧洲教育进人了大飞跃时代,尤其是德国的高校在新人文主义者威廉・洪堡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取得了极大发展。德国的柏林大学等研究性大学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美国学者把德国大学的精神带进了美国大学,并同时用德国的办学理念治理美国高校,引导美国高校进行改革,以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876年,仿效柏林大学,美国成立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在其影响下,一些老式文理学院,如耶鲁、哥伦比亚、哈佛、普林斯顿等学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建国后课程改革首先从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该学院第一次把学习自由的口号付诸实践,允许学生在大学的独立学院和特殊学院开设的课程中自由选择。这一改革引起美国高等教育改革者的重视。
紧接着哈佛学院也允许一些学生有限制地选修一些课程,这为自由选修课打下了基础。1828年,保守主义派代表耶鲁校长杰里迈亚・戴发表了“耶鲁报告”。该报告反对职业性实用科目的设置,强调传统的讲述与背诵。由于这份报告在当时产生了强大影响,改革曾一度受到阻滞,然而历史进步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哈佛大学在校长艾略特的大力推动和强烈坚持下最终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面选修制。而当时选修制比较符合当时美国发展的状况,很受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都开始实行了选修制。但随着选修制的全面实行,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哈佛大学的继任校长劳威尔针对选修制的问题和不足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实行了课程的集中与分配制,使这一问题得到了缓解。
3.独立与创新时期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社会原因,以赫钦斯为首的永恒主义者建立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期望通过这一课程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名著”课程要求大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别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但由于这一课程本身的严重缺陷而未能在全国推广。二战后,哈佛大学再次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高潮,于1945年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报告,从而走上了全面实行通识教育的道路。经过5年尝试,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该教育计划在美国掀起了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为哈佛大学闻名于世的核心课程的出现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同背景的学生大量涌入高校,以致原有课程受到挑战,加上其他原因,大学教育质量开始下降,并受到校内外各界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在上任伊始就把本科学院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于1976年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主持下,建立了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至今,这一套课程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正是哈佛大学一次次课程改革的带领,美国高等教育始终处在世界的最前沿,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二、美国大学课程的特色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最为显著的特色。各具特色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同时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也被包含在通识教育中,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美国大学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来实现的。以哈佛大学为例,当前,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共有7大领域11大类,同时还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其中16门为主修专业课程,8门为核心课程,8门为任意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学校要求在入学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则进入主修课程的学习。从课程设置看,核心课程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为准绳,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最后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上。从中可以看出,核心课程不仅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既重视课程的知识层面,又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课程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而对传统课程进行优化综合,并将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交叉组合,构建成具有综合性的新课程。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学教育中愈演愈烈的分科过细、专业过窄导致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割裂、课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课程与学习者相分离的弊端,并伴随着“通才教育”这一教育价值新取向的倡行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继而形成综合化。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它以一门学科为主体,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编制课程;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综合有关学科知识,构成教材内容体系;三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实习、实验等活动学会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课程综合通过围绕教育者和学生共同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事件来组织课程,而不去考虑学科领域的界限H。综合课程扬弃可分科课程的缺陷,符合人的整体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走势,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