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钢琴教学中学生的“高原现象”探析(一)

钢琴教学中学生的“高原现象”探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钢琴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教学活动,学习钢琴更是一个融生理机能与心理机智为一体的复杂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会遇见同其他学科一样的“高原现象”,本文就其成因及解决办法作简要阐述。
  关 键 词:钢琴教学 学生 高原现象
  
  钢琴教学与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不同,它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它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演奏实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演奏习惯,逐步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和规律,去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可见,钢琴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技艺,还需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这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教学活动,更是学生融生理机能与心理机智为一体的复杂的学习过程。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是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经过初期的突飞猛进过程后,学生演奏技艺停止不前或后退,以及对待学习钢琴的热情减退。不同的个体“高原现象”的出现与持续时间均有差异,这是由于个人的练习态度、知识经验、练习方式等不同造成的。
  在钢琴演奏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螺旋式的、阶段式的停止或倒退的“高原现象”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是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心理上,经历了初学阶段的练习后,新鲜感消失,好奇心减退,随着技能要求的越来越高,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的难度也随之加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常常遇到挫折,容易产生畏惧感,失去学琴的兴趣和信心,自暴自弃。这种由于自信不足和畏难情绪造成的自卑与恐惧,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钢琴演奏技艺的掌握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与磨练,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的心理会使学习南辕北辙。因为这种速成心理违背了钢琴学习的自然规律,必然在实践中不见成效,使学生产生急躁和悲观情绪,影响其发展。以上只是在钢琴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影响进步的心理现象,学生的人格因素跟学习也是息息相关,如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开拓精神、钻牛角尖等性格缺陷会严重影响学习。
  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经过刻苦而持续的练习后,大脑神经肌肉可能会产生疲劳,包括“‘动力技能的疲劳抑制’,即由于肌肉疲劳,导致生理上因训练所倦,不能坚持下去,在心理上的反应是倦于练习,不想坚持下去,‘智力技能的超限抑制’(指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在超强刺激下产生的保护性抑制),‘动力定型的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技能要素对先学习的未被固定下来的正确动作模式产生干扰)。”①也就是本文所提的“高原现象”,生理疲劳导致心理不良反应,进而影响行为。上述种种因素都会影响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上升速度和趋势,或快或慢,或进或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