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一)

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大学生人力资源化的过程是大学生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高职院校如此,普通高校尤其突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紧迫,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突出职业意识的引导。通过对职业意识的一般作用、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的分析,揭示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的内容,并力图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职业社会化;人力资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最宝贵的资源”。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来源。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质量与使用效率的重要性日益重视,与之紧密相关的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化也日益得到重视。大学生人力资源化的过程是大学生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指导,高职院校如此,普通高校尤其突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紧迫,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也要突出职业意识的引导。
  
  1当前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
  
  (1)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但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个词时所包含的含义并不相同。有人认为职业意识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因而职业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是敬业精神的前提;职业意识强的人(比如职业运动员、职业演员)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奋斗不息;一些工薪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相应的职业意识,因而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对自己要求不高,缺少进取心,工作缺少积极主动性。有人认为职业意识是从业意识,把人们对即将从事的和正在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看法及其在从业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品质等定义为“从业意识”;包括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信息意识 、敬业意识等,并认为敬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是从业意识的核心与基础;还指出缺少健康、积极的从业意识的人的表现是: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求全责备、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从业意识强的人在从业活动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个人择业、就业、创业。
  综合以上观点,职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的认知、看法和个人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选择偏好及职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和品质;内容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期望(意向)、职业需要、从业意识等。从业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敬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市场意识等。职业意识的引导主要包括职业知识的介绍,职业观、职业理想的引导和从业意识的培养。
  
  (2)职业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有助于职业兴趣的产生、职业选择的顺利进行。在一个人生理、心理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职业兴趣的产生与职业信息的刺激构成相关关系 ,职业能力与职业兴趣成正比,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是关键。
  ②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影响制约人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职业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意志与品质(包括职业中的义利取舍和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职业观有利于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优化及水平的提高。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人们的职业观的变化过程,人们的职业观越来越成熟理智。绝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个主观过程,除了家庭背景、时代影响,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作用。比如教师职业,就经历了地位提升的过程,据调查显示近60%的家长愿意子女选择教师职业。
  ③合理、恰当的职业期望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也有助于职业满意度的提高。过高的职业期望通常表现为强调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强调职业的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而不肯接受听从他人管理、工作变异性大、经济待遇低或地理位置偏的职业。过低的职业期望也不妥,一方面,不利于个人能力、智慧的发挥,另一方面,导致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人才的浪费并引发心理问题和新一轮的就业问题。
  ④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个人事业的成功。从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的出发点,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从业意识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积极主动的从业意识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的预期指标及指标的组合关系优化,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的方式与速度的优化。
  总之,职业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职业社会化的过程。职业意识存在水平的高低和实质的优劣。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知识的丰富、职业兴趣的成熟与集中,职业意向的合理明确,趋使人向一定的职业努力,从而使职业选择更理智与顺利。
  
  (3)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①大学生 中学阶段职业意识的引导较薄弱,加重了大学阶段的矛盾与困惑。大学生进校以后一段时间处于矛盾困惑的过程。高中阶段初步形成的理想色彩未褪尽的职业意识使得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对大学幻想多于现实。又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的信息封闭、进大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的滞后,加之对专业的发展前途的不可预见性、招生过程中志愿调剂的普遍存在,等等,导致进校不久的大学生职业意识的自由分化――多数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我教育,能将专业与职业协调统一,少数大学生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得过且过、专业与职业之间有距离的现象。
  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指导课与大学生实际有差距,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不够。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93.8%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学生的满意度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43.8%的学校只是有规律地定期开展,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该调查还表明高校在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上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又由于社会观念的保守及教育思想的陈旧,部分高校没有真正予以重视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