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实验艺术的实验教学(一)

实验艺术的实验教学(一)

详细内容

实验艺术的实验性就表示它是探索的、批判的、创新的。在当代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里,实验艺术在艺术各个领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中国的实验艺术体制包括学院、媒体、艺术空间等将成为当代艺术能否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分析现今实验艺术在院校的存在状态,并结合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实验艺术教学中的教学特点,探讨实验艺术教育中的实验性教学相关问题。
――题记


“实验”一词包括两方面的概念:其一是科学技术的成果的参与和运用,在艺术上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艺术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在教学中是泛指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来辅助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是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对于艺术与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方法的尝试,首先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用科学的方法鼓励一切大胆的假设和创新,创造成为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两者都与传统形成尖锐的对立,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态,提倡批判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就表示它是探索的、批判的、创新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艺术,是一个艺术思潮和文化主题逐渐具有全球视野的时期,各种媒介、美学和主题的实验都开始和国际艺术新潮具有呼应性。在艺术教育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先后建立了新媒体专业,一些实验艺术家被邀请到学院工作,在博物馆、美术馆方面,像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都设立一些常规性的实验艺术的展示,比如,上海双年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学术年度展等等,而从2000年开始,实验艺术开始被纳入到政府间文化交流的项目中。①
2007年7月,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艺术银行联合中国三大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教育展,央美雕塑系、川美油画系以及国美的综合艺术系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参加此次展览,指导老师有隋建国(中央美院)、邱志杰、张培力(中国美院)、张奇开(四川美院)。中央美院的雕塑作品略显一丝学院派的严谨,但能窥视到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艺术史底蕴。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似乎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树叶、鱼虫、生活用品、生活材料被用进了艺术作品当中,传达了“艺术融入生活”的观念。四川美院毕业生的油画中,总是能感受到一股年轻活力,卡通造型成为了主流创作元素,让油画变得很“当代”,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在实验艺术教学“硕果累累”的表面现象下,一系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突显出来。老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如何进行教学成果评估?最终如何对艺术教育大纲进行改革?当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更需要就实验艺术的内容和其教学特点有清晰的分析。

一、实验艺术的实验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艺术②

1.指媒介和美学实验: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和网络媒体等媒介实验;抽象绘画的实验和写实绘画中的摄影性的模仿;文本、装置、绘画、表演和摄影中的观念性;19世纪以前图像美学的现代性改造和对历史摄影的模仿;电子艺术、Flash动画和计算机视觉的影像实验。
2.变化反映的自我变异:包括对知识分子自我主体性、对商业文化和后殖民文化、对当代艺术体制批判性或者反讽性的表达。
3.边缘美学的探索:包括女性主义、身体和表演在艺术中的人性极限的表现等。

二、实验艺术教学的特点

1.反标准、反常规
实验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标准”的,反现存“规范”与“观念”的。这样的做法主要为了规避,可能有习惯与重复、参照、照搬,或者说给予一些“限制”。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在思辨中去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思辨的框架在笔者看来是冲着问题而搭建的。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