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一)

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增强,贫困生认定却更为困难。寻求操作方便、客观公正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不失为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 认定 食堂用餐消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的定义都没有歧义。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科学、可操作的认定标准和依据,如何认定贫困生,对于不同程度的贫困生确定什么样的资助等级,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方法及其缺陷,提出了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的贫困生的认定模式。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
  
  不同的学校,认定贫困生的方法不同,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也不尽一致。尽管如此,纵观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方法,却也不乏共同之处:一是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评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需学生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证明,然后到当地乡镇加盖公章,最后加盖当地县或区民政局公章。二是通过学生干部或全体同学调查了解提交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的服装费用、餐饮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辅导班及考试费用、电子产品消费等日常消费,初步确定其贫困程度与等级。三是通过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的观察了解。辅导员根据贫困证明与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观察了解,最后敲定各个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而进行相关资助。
  
  二、贫困大学生认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认定贫困生时各高校深感力不从心,难以取舍。
  1.尴尬的贫困证明
  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纸证明需经过村、乡、县三级部门的认可、审批方才有效,要求不可谓不高,防范不可谓不严。然而,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由于当前诚信的普遍缺失,加上费用又无需地方掏腰包,开具虚假贫困证明缺乏责任追究制,那些开具证明的有关部门把关不严,随意性大,顺手作人情,证明随便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另外,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已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共有300万贫困生。他们又来自全国各地,对贫困证明中涉及的家庭人员职业、经济收入等状况各高校自身根本没有财力、时间与精力去逐一走访调查核实,一纸贫困证明究竟有多少“含金量”,谁也说不明白。一些家庭背景好,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开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如探囊取物,非常容易;相反,不少边远山区的真正困难学生想开一张困难证明则绝非易事。每逢评定助学金、奖学金之际,笔者时常听非贫困学生说:“老师,申请助学金要证明?传真可以不?我明天就给你传过来。”也有一些家庭极为困难的学生却没有提供贫困证明,究其原因,乃嫌开贫困证明需走州过府去县区民政局盖章太麻烦,更怕历尽千辛万苦弄来的贫困证明交到学校后又得不到助学金、奖学金,白白损失了几十元路费。
  依据无权威性与有效性保障的贫困证明认定资助贫困生,引起公众尴尬及至莫名惊诧也就不足为怪了。2007年闹得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城管局副局长之女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一事就是以贫困证明为依据的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结出的恶果。湖北襄樊某学生其父亲乃区城管局堂堂副局长,母亲也有工作,本为中等收入家庭的双职工子女却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主要原因是其出示的贫困证明上赫然写着“母亲月收入200元,父亲月收入400元,家庭月总收入600元,夫妻下岗无住房……生活较困难。”另有浙江某高校一贫困生的家长开宝马车,北京某高校宏志班招收的贫困生中有政府部门领导的子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日常消费状况难以界定,同学老师的感觉不可靠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中,除了参考贫困证明外,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同学、老师平时对贫困学生的观察了解。往往根据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拥有手机、MP3、MP4、电脑等电子产品等日常消费状况确定,这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贫困生的消费标准到底是什么,恐怕又没有谁能给个公断。如果仅仅依据其衣着是否寒碜、是否使用手机、电脑来认定贫困生,那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不乏好心的邻居、亲友赠送些款式较为新颖、质地较为精良、时尚也算潮流的旧服装;有些贫困生可能是班委会、院系团委、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干部,必须有一个便捷的通讯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还有些贫困生因做家教、勤工俭学,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自不可少。另外,相关计算机专业或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因学习需要拥有电脑也在情理之中。2007~2008学年度贫困生认定资助时,我系原计划不考虑拥有电脑的学生,为慎重起见,我们将递交了困难证明且有电脑的学生喊到办公室,一一谈话了解家庭情况,其中某女生一说起她家姐妹俩上大学,父亲患病无钱医治的窘境时不禁泪流满面,哽咽不已,原来她的电脑是一位亲戚送的,亲戚嫌这台电脑购置时间过久,配置低,速度慢而淘汰了。因此,贫困生认定不能以貌取人,想从一个学生的日常消费来确定学生的贫困情况,存在很多困难,也不足以完全证明,同学老师们的观察难免失准。有些高校为确保贫困生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让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认定贫困生。这种看似公平民主的方法,是否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虽说“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但谁也无法排除小集团主义,不少学生只会投自己“圈子”里的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