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高校应用写作课写作训练改革探索(一)

高校应用写作课写作训练改革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要:尽管绝大多数写作代写论文课教师都已不再把写作课当成理论课去讲授,而是注重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结果却仍难真正实现写作课教学的优质高效。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从摆正“讲”、“练”关系,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优化训练方法及改革评判、考核机制等方面,对高校应用写作课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课堂气氛与写作质量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讲”与“练”;训练;与实践的结合;评判机制

   一、摆正“讲”、“练”的关系,强调“练”的主导性
  
  笔者认为,在“讲”与“练”的关系上,应该是以“练”为主导,“讲”服务于“练”。目前不少高校的写作课堂上“练”、“讲”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讲”为主,“练”围着“讲”转,“练”只是对“讲”的内容的某个局部的一种“加深印象”或“知识转化”〔1〕,它不仅是零碎的、偶然的,而且写作者可以不动情感。因此,这种机械化的训练做得越多,学生的感觉越麻木,思维越僵化,显然与写作训练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为此,笔者在写作训练中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讲”作为“练”前的引导。即把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供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导致“有为而作”的写作冲动。教师将写作理论对此次训练的相应要求加以讲解和介绍,引导学生以写作理论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第二,将“讲”作为“练”中的辅导。教师注重“讲”的现实性,讲授“练”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解决办法,即现实需要的写作理论,避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第三,将“讲”作为“练”后的总结。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不学应用文理论也能写出应用文来,上课不愿听讲等情况,在进行通知、函、请示、报告等文体的教学时,可出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动笔先写,当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再来讲。这样先写后讲,讲的理论与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有联系,富有针对性,不仅可使学生认真听讲,而且可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二、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注重训练项目的科学性
  
  应用写作具有较强的受命性和明显的实用性,而且涉及诸多学生未经实践的不太熟悉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训练项目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做到训练的完整、严密和有序。
  写作训练体系的系统性,“指的是写作训练的各个项目和内容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出最优化的安排”〔2〕,最基本的要求是“训练有序”。笔者十年来在文秘专业的写作教学中,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初步建构了一套写作训练系列,虽不够成熟,但对训练的系统性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套训练系列共分为公文写作训练系列、事务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经济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礼仪文书写作训练系列、诉讼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科技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等六个子系列。各个子系列又根据各文体的特点及各文体间的联系,分成若干训练单元,各训练单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训练项目。比如,做一项工作,开始之前要订计划,工作进行中要发简报,工作完成之后要做总结,那么就将事务文书中的计划、简报、总结三种文体编为一个单元。开会之前要写讲话稿,开会时要做会议记录,就将讲话稿、会议记录编为一个单元。其中讲话稿写作训练设置构思、层次、语言等训练项目,各训练项目都分别提出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指导,以供学生参考。这样就构成了由训练系列―训练子系列―训练单元―训练项目等各层次组成的完整的写作训练系统;要关注一次次具体写作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训练项目的科学性,要求具体训练项目和内容的确定,既要服从于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又要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2〕。在训练时,根据学生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特点进行有序训练,如写作速度的由慢到快、文章字数的由少到多、写作技法的由易到难、写作质量的由低到高等等。要使写作训练做到科学化,就必须坚持“先分解后综合”的原则,即把每个训练项目分解成若干单项进行训练,然后再将各个单项综合起来进行训练。比如,对于规范性强的行政公文,即可从公文基本理论、标题、主送机关、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结束语、落款等方面设计项目,进行拟写、改写、仿写等各种训练,也可提供各种文体的有种种毛病的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整理成合乎规范的文章。通过这些单项的实际操作,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公文写作训练。一旦学生在单项训练中掌握了各项技能,综合运用起来,难度自然就降低了许多。
  当然,写作训练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写作情况出发,灵活操作,既注意到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又注意到写作训练的随机性,切不可因拘泥于系统训练而扼杀学生捕捉外界信息和进行写作的机遇,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注重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训练方式的开放性
  
  尽管影响大学生写作水平的因素很多,但目前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材料匮乏,无话可说,事与理脱节。这个问题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为他们创造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从根本上解放他们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才能使成规、技法获得生活的滋润,使写作成为写作主体自觉的、活的内在机制。实践活动包括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其中后者又包括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两种。
  1.课堂活动。写作训练的效果来自于教学双方的积极配合与相互作用。教师应通过再现应用文的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逐渐转换和强化,引导其进入角色。同时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情势和具体的写作情境下,也会以实践主体的角色做出一系列策略性的反应与创造,从而进入积极的角色实践。比如,在讲那些操作性强的应用文,如通报、通知、请示、会议纪要、公函等公文时,让学生扮演机关、学校、企业等各类作者,如秘书、办事员,针对某一件公务的处理或事故的处置,在规定情境中完成写作;练习给上级写汇报材料;让学生作现场口头汇报;领导做报告,要求学生现场记录;举行座谈会,要求学生做会议记录,整理成会议纪要等;使说写结合,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