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十八大的成果

十八大的成果

详细内容

篇一:《十八大的主要成果》

十八大的主要成果摘要:十八大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和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这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斗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机遇挑战三个代表

2012年11月8日上,为期七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十八大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主席的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使人振奋,备受鼓舞。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个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起,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宝贵财富,成为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恒心,满怀豪情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意义又作了强调和阐释,再次表明贯彻主题主线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这对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有力的推动。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指向,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报告强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并再次重申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一并部署,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强调,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些都为我们用新思维、新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报告强调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党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任务。“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部署的新突破。报告在广大群众关心的反腐倡廉的安排部署中,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要求,清正、清廉、清明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前提和基础,唯有清明政治的根本机制、体制,才会造就清正干部,打造清廉政府。这一提法,是对新形势下反腐败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是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总结和新要求。

此次十八大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此外十八大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高放李景浩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篇二:《十八大三大成果和十八大报告的十个“新”》

十八大三大成果和十八大报告的十个“新”我今天定的题目是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升华,副标题中共十八大报告的科学论断的解读。这个解读也就是我个人的看法,当然也是吸取了我们理论界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理论部分主要是刚才部长讲了,一些新论断、新思想进行解读。如果有时间也谈谈现在党内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同的声音。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主要的思想,第二个问题对十八大重大成果做一个回顾。

一、十八大的重大成果

先说说十八大的重要成果,一共有三项:第一个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个是通过了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第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这三项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十八大的三项重要议程,现在都已经圆满的结束了。

1、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一次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先说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候补中央委员的产生。十八大产生了205名中央委员,171名中央候补委员,130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大家知道这是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进行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差额的比例是大会主席团决定的。我们先看看代表的差额,代表的差额考察比例达到了13.4%,选举的差额比例超过了15%。我们党从十三大开始实行差额选举,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差额当时是5%,候补委员的差额比较大的是12%。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是差额选举,每一次差额的幅度都是在不断的提高。十七大中央委员会预选候选人的差额是8%,今年十八大是换届之年,差额比例会更高。在十八大闭幕以后在中央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电视上、报纸上都看到,我们注意到年轻化,一大批具有知识青年背景的领导干部走到了前台,特别是有两名是60年代出生的,一个是孙政才、胡春华,这表明我们党继往开来、星火相传的趋势是非常好的。

大家也注意到了,在我们这次选举的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中,王岐山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这一点外界、媒体也给出了一些评价,我们在座的就是北京市的领导干部,我们都记忆犹新,2003年王岐山同志从海南直接赴任到北京来处理非典问题。大家可能还记得他当时在电视里讲的话叫做军中无戏言,所以现在外界对王岐山的评论,讲他从政经历中屡次担任救火队长的角色,认为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处理危机的铁腕,让他来领衔肃贪倡廉问题,显示了中共的决心和力量。此外王岐山同志还在中央的金融领域工作多年,从他的简历上看他做过建设银行的领导,做过农村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党委书记,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党组成员等等。外界认为现在金融领域问题,特别是证券等问题比较多,所以王岐山作为中央纪委书记是非常合格的。我这里是这样看的,外界的评论我们确实是从中看出来中央的决心和力度,因为王岐山也在中

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过,我们对他也知道一些情况,我个人认为,中央要解决现在的腐败问题的决心是非常大的,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全会下了非常大的力度,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定会更加把反腐败战争进行下去,这使我们看到了党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做书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给浙江省做了课题,当时我是课题组的负责人,因为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浙江省在一起做一个大的课题,就是浙江经验中国的科学发展。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对浙江有一个要求,希望浙江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也要走在全国的前面,我们通过一年的时间在浙调研考察,和习近平同志有过接触,而且浙江省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包括基层的党员干部以及到企业、学校、社区都深入进行调研,对习近平同志的口碑是非常好,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一年365天将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面进行调查研究,后来习近平同志到了上海当书记,我们在这个课题做完结束之后,谈到了习近平同志注重调查研究这种风格,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的感觉习近平同志非常平实,这一次十八大结束以后,在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记者见面会,他的讲话是非常平实的,讲的非常实在,谈到了打铁首先自身硬,让我感觉我们的党非常有希望。所以,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们觉得我们党由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快更好的向前推进。

在当选的中央委员里面,我们有一个习惯,想看看有一些和自己熟悉的人,有没有自己知道的人。这么多当选的中央委员里面、候补中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的委员大家都非常关心,我认为这种关心体现了我们党政治生活深入人心,我们党下一步走向全党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心。我作为一个普通学者我也是如此,我就注意到这些里面有没有我的同事,有没有我认识的人,他的情况怎么样,这个大家在一起都是一个共同的感情。其中我认识一个人这是十八大的代表,是大学生村官,我们这次在十八大里面有四个大学生村官作为十八大代表,其中有一个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的一个女大学生村官叫王淑媛,我和她比较熟悉,所以我很注意她,她出来没有,她讲了什么话之类。

王淑媛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到了黑龙江省甘南县新十四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八年了,王淑媛同志的确不简单,八年的时间里全身心的投入,向老书记学习,这个老书记是十七大的代表,我们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谈农业问题,她和胡锦涛同志有一个十七分钟的对话,专门谈农业问题,一问一答。胡锦涛当时问了他关于玉米的价格、大豆的价格,问的很细他都一一作了回答,这个村被誉为黑龙江第一村,为什么?因为这个村走集体经济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做的非常好,我去过多次跟他们的书记也有基础。这个小王我接触了几次确实是很干练的同志。这一次我很关注她,终于有一天看到她和几个代表在一起讨论问题。我想跟大家说的此时此景,那些代表他们的回答问题、一些看法我们有没有一同的感觉,有些是不是有共同的心理?总的来说就是希望我们国家会变得越来越好,把一些问题摆出来,所以对十八大这种关切之情,咱们大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对十八大我们做一个回顾,因此说新的中央委员会、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和我们大家的关系。

2、通过了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下面说说时第二个大的成果,那就是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八大报告,这个报告作为理论界我们非常关注,十八大报告怎么产生的,在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大家进行交流。

今年一月份,当时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十八大起草工作开始正式启动了,起草组的组长是习近平同志,副组长是李克强和刘云山同志,包括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负责同志在内的文件起草组,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伟光常委副院长也参加了。明确要求要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全面分析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以高度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感来做好起草工作。

一月份起草小组成立,一月五号的时候,在文件起草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来起草这个讲话要坚持“四个必须”的指导原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型经验,必须是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必须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组长习近平同志在会上说,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意义高远,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高度,全面阐释起草好十八大报告的重大意义,确定了报告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战略性。这是习近平组长对胡锦涛讲话做的总结。

四月十三号到二十号,中南海怀远堂里面,胡锦涛同志用了五个半天听取了32家单位、38个课题组、11重点课题的调研成果汇报,5月11号到14号,习近平用两个半天听取了四个重点课题的调研成果汇报,5月24号、6月25号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面,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稿子进行审议,特别是对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怎么确定,要简明而又鲜明的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我们党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大问题,这次报告大家看到了,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这样表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十八大报告主题也是在反复的征询各级意见后表述出来。这个主题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弘扬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非常鲜明,向国内外向党内党外、向国际宣示我们的目标、旗帜、道路。

十八大会议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和与会的代表介绍过党的十八大主题是把握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紧密相连的,所以现在

我们要深入理解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回到报告起草过程前后十个多月,胡锦涛同志主持了四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报告起草的情况,而且审议修改报告,习近平八次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报告起草工作,3月15号按照中央部署的15项重点课题项目,有46个承担单位先后排出101个调研组,足迹遍及29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1073场,深入1443个单位实地调研形成了57份调研成果。

这样的调研、座谈会很多,我也参加了好几次。8月27号到9月4号,胡锦涛同志组织召开7次座谈会,包括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座谈会就有四次,十八家军队大单位,军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有两次,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一次,征求对十八大报告稿的意见。截止到9月5号的时候,统计征求意见人数总共是4511人,反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征求建议稿的意见和建议总计121份,经过汇总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是2400条,扣除重复的意见,原则性修改意见208条,具体修改意见1674条,同时中央还委托统战部两次听取部分党外人士的意见,起草组还当面听取了退休老同志的意见,随后这半个月根据中央的精神进行增写、改写文字的精简之处,一共是507处,涵盖了包括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126个单位的909条建议和建议,其中覆盖党外人士意见39条。11月1号到4号,十七届七中全会召开出席会议的200位中央委员,165名候补中央委员,以及列席会议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还有有关负责同志又讨论了十八大报告稿,其中原则性修改意见15条,具体修改意见181条,对报告稿作了41处修改,提交给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修改后再次提交全会分组讨论,各组经过认真讨论,又提出五条修改意见。11月4号下午,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十八大报告稿,决定正式提交党的代表大会审议。

我跟大家回顾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烦琐,我是想说明十八大报告的稿子形成经过了党内党外、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工人、农民、党员,意见征求了这么多,确实是凝聚了各个方面的意见最后形成的,所以说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的领会学习。

二、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论断和重申的论断

下面讲讲十八大报告里面的科学论断,我想做一些个人得解读。这些论断主要讲一些新论断和重申的论断。

首先我们先说说新论断,新论断我这里想讲十个方面,一会儿具体解读的时候我在分别解读,因为十八大报告里十二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论断。我这里集中的先做一个交代:第一点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历史定位;第二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了新的拓展;第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第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论述;第六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新思路;第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新概括;第八对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了新表述;第九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新部署;第十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这十个方面是新的。

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是日益深入人心的。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2003年的10月份在北京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家想想2003年最主要发生了非典事件,2003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连续下去做调查研究,其中4月份到了广东,6月份到了江西,当时广东的非典非常严重,张德江同志任省委书记,后来到广东做党建的调研,张德江同志亲自跟我们讲,胡锦涛总书记要去广东调研,当时张德江同志听后觉得很突然,现在这个时期,非典很严重,这个时候来是不是合适,到了广东先从西走到东,从湛江起一直到广州、深圳这样的路线。在4月份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就讲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精神,6月份到江西也是讲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已经提出来的,正式提出是10月份,十六届三中全会。

因为我们是学者,想知道科学发展观最早在哪儿提出来的,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比如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00年在广东高州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按张德江同志的讲法是2003年4月份视察广东专门在广东讲的。当时我们的课题组长是冷溶同志,冷溶同志当时是社科院的常务副院长,现在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主任,他对中央文献是非常熟悉的,根据文献情况看,当时就说讲科学发展观讲的比较具体的更细的是在江西,可是张德江同志打断他的话,说不,这个事情我问过锦涛同志,他把原话说了一下,问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思想是什么提出来的?胡锦涛同志这样回答的,不就是那一次在你们那讲的。具体的地点也讲的很清楚。我们是很关注这个问题的,所以后来我们在广东省调研的时候,广东的领导干部一再提“三个春天”:一是92年南方谈话,主要是在广东讲的,当然其他地方也有,2000年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讲的,2003年讲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讲的。广东同志讲这三个春天都发生在广东不是偶然的,因为广东最先发展,最先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在广东出现,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理论为先导,提出重大的理论出现。

我给大家交代这个背景,是想让同志们知道我们党的理论形成过程。当然03年非典是其中的事件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