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详细内容

'【篇一】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4.2词的义项和多义词

一、词义的义项

一个词并不一定只有一个意义,这些不同意义就叫作词的义项。词典中同一个词下面列出的一个个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义项。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要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多少来确定。如果一个词只反映一类或一个对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项;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比如“肺”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只有一个义项;而“摆”在词典中的释义是“①安放;陈列。②显示;炫耀。③来回摇动;摇摆”。因而有多个义项。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词的色彩意义。比如“帽子”有“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两个义项,后一个义项就有贬义色彩。

分析描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只能以义项为基本单位。因为即使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在一个特定场合也只能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这就像一个人可能有“爸爸、教师、主任”等不同身份,但在特定场合却只能以某一个身份出现。因为义项不同,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吃”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一是“吸收(液体)”。前者只能用来陈述有生命的事物,如人或动物;后者则不能用来陈述人或动物,而只能用来陈述无生命的事物,组成诸如“宣纸吃墨”、“菠菜吃油”之类的句子:两个意义的“吃”不能混为一谈。

二、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如果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单义词;如果包含多个互相联系的义项,就是多义词。可以设想所有的词在刚产生的时候都一定是单义的,即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逐渐增多了,词的用法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多义词。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在使用词时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词的意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因为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承载多个意义的现象。

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最初的意义,一般来说最早在文献出现时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本义。比如“兵”的本义就是“兵器、武器”,这个意义现在还保留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里。除本义以外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其他所有意义都是一个词的引申义。比如“兵”后来又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兵”)的意义,就是“兵”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这就是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牛”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铁”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金属: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现在基本义却是“军事”或“兵士”;“取”的本义是“割耳朵”,现在基本义却是“拿到身边”: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引申义”顾名思义就是词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引申出来的意义。相关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借代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稳定的联系,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和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西瓜”原指一种草本植物,后又用来指称这种植物的果实,这是用整体来指称部分。“便衣”原指“平常人穿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来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茅台”原是一个地名,后又用来指“茅台酒”,这是用产地指称产品。相似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比喻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背在背上而使人有负重感,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与之相似,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又如“高峰”原指“高的山峰”,后来又有“事物发展的最高点”的意思;“放炮”原指“使炮弹发射出去”,后来又有“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后者都是比喻引申义。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

读音和写法都相同的词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词,或者说这个读音和写法相同的词也不一定就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看作是不同的词,即“同音词”。如汉语的“花”,在“种了几盆花”里是“可供观赏的植物”的意思,在“又花时间,又花力气”里是“耗费”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之间毫无关联,因而它们不能算是同一个词“花”的两个义项,而只能看作是同音词,也就是有两个都读作和写作“花”的不同的词。

有些词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很容易判断。比如上面说的两个“花”。又如“站立”和“车站”的“站”,“大米”和“三米(长)”的“米”,“别了,司徒雷登”、“别上校徽”、“别有风味”、“别去”的“别”,意思都没有联系,所以都是同音的词。“头”这个词,如果只看“杀头、烟头、头班车”中的“头”,好像也找不到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头”有许多意思,彼此有复杂的引申联系,比如:(1)由“头颅”引申为“头发(剃头)”;(2)由“头颅”引申为“领导(头儿)”;(3)由“头颅”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山头)”,再引申到“事物的起始(起个头)”,再引申到“物体的残余部分(烟头)”,再引申到“某一侧、某一方面(咱们这头)”;(4)由“头颅”引申出“第一”的意思(头等、头号),再引申到“次序在前(头班车)”,等等。可见上面几个“头”的意义联系虽然一下子看不出来,但还应该算是同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当然有些词在词源上意义有联系,但现在几个意义的联系已经中断,也可以不再看作多义词的义项。比如介词的“把”肯定是从动词的“把”发展来的。“把”的本义为“握”,又有“掌握,把守,拿,用”等义。如《史记》:“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唐以后有“谁把长剑倚太行”(韩愈)、“应把清风遗子孙”(方千)的格式:其中的“把”都是动词。后来“把”的用法越来越虚,发展成表示对有关对象的处置,如“把林冲横推倒曳”(《水浒传》第七回),“把宝玉的袄儿往自己身上拉”(《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到现代汉语说“把窗户关上”中的“把”,更不具有实词义了。由于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把”(把大门打开)和动词“把”(把大门)的意义联系已经中断,至少感觉不出来了,所以应算作同音的两个词。

五、参考文献链接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有删节)

(1)多义词的界定

一个词表示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词汇意义,这样的词就叫作多义词。如“剪影”:①照着人脸或人体的轮廓剪纸成形。②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写。“剪影”一词不但有两个不同的意义,而且两个意义在“构描物体的轮廓”上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剪影”是多义词。又如“彩排”:①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的化装排演。②节日游行、游园或其他大型群众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化装排练。“彩排”一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两个意义在“化装排练”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彩排”也是多义词。再如“记录”:①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②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如会议记录。③做记录的人:如大家推他当记录。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记录。“记录”一词有四个意义:第一项意义说明了一种动作行为,是动词性的;第二项意义表示由这种动作行为而产生的结果,是名词性的;第三项意义表示这种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是名词性的;第四项意义则表示由这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结果,也是名词性的。尽管以上四个意义在词性上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与“把某些话和事写下来的动作行为”都有一定的联系,这说明了“记录”一词的四个意义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记录”也是一个多义词。

(2)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及其关系

多义词都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因此就有了原始义和派生义之分。词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就称为原始义,在已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就称为派生义。有时新的派生义也可能是从旧的派生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词的义项派生的关系来看,充当新义产生的基础者称为基本义,产生出的新义则称为非基本义。从词义在社会上使用的情况来看,社会上普遍使用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就称为常用义,其他的则称为非常用义。

多义词的各种意义,随着语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往往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当词刚出现时,它的原始义也就是它的常用义,当然也是基本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原始义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原始义一直被沿用下来,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它都是社会上所普遍使用的常用义,同时也能充当基本义。如“人”、“山”、“水”、“树”、“手”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在发展过程中,原始义不再是社会上的常用义,甚至也不能再作为词义被独立运用了,它的派生义却成了常用义,并逐渐成了能够派生他义的基本义。如汉语中的“兵”,原始义是“兵器”,现在的常用义却是“战士”,“强”的原始义是“弓有力”的意思,现在的常用义却是“强大、强盛”的意思。很明显,在现代汉语中,“兵”和“强”的原始义和常用义已不一致了。这些词的常用义发生改变后,它们的原始义除还保留在一些习用的语言结构中外,绝大多数的原始义都会失去独立充当词义的资格,只能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词素义被运用罢了。由此可见,词的原始义和常用义、基本义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发生改变和转化的。

词的常用义和基本义关系比较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多义词的常用义往往就是它的基本义,它是产生一切新义的基础,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在这一意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产生出来的。如前面所举的“老”,它的几个派生义都是从基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又如“打”一词,它的常用义和基本义是“打击”的意思,如“打鼓、打人”等。因为制造某些器具时有打击的动作,于是就从基本义“打击”中派生出了“制造”的意义,如“打一把刀”、“打一个橱子”。因为“编织”的活动也是一种制造活动,于是从“制造”义中又派生出了“编织”的意义,如“打毛衣”、“打帘子”。从这几个意义来看,“制造”义是从“打击”义直接派生出来的,而“编织”义是从“制造”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所以“编织”义对“打击”义来说,就是间接派生的关系。没有“打击”义,就没有“制造”义,也就不可能派生出“编织”义,所以“打击”义是基本的,是其他新义直接或间接派生的基础。在间接派生意义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非基本义。如“制造”义,虽有着基本义的性质,但不能叫作基本义。因为多义词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只能有一个基本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分析多义词各义项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情况。如对“制造”义这种情况来说,可以称为“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如果一个多义词中这样情况的意义不止一个的话,可以按照义项产生的先后情况,称为“第一个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第二个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等等。如果能够对每一个多义词义项的产生情况都作如此说明的话,那么对词义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等问题,也就容易一目了然了。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有删节)

最初,词的音义的联系是随意的,词的语音形式具有确定的概念义后,词义在发展中就不是自由的,而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按照思维中的联想规律,顺着关联性和相似性联系两个方向,一个语音形式从指示一个事物现象发展到指示另一事物现象,形成新义。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一般是引申义,相似性联系形成的新义一般是比喻义。两者的意义联系的具体内容很复杂,下面分别说明常见的一些情况。

1.关联性的意义联系(引申义)

(1)名词义→名词义。1)整体-部分。引申义和原义(一义生出新义,对新义来说,它是原义)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洋葱”:①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茎细长,中空,白色,地下有扁球形鳞茎,白色或带紫红色。是一种蔬菜。②这种植物的鳞茎。2)有关联的事物现象。一种是“物—人”关系,即词由指称某事物发展为指称同该事物有联系的人。如“岗哨”:①站岗放哨的处所。②站岗放哨的人。一种是“物—物”关系,即词由指称某事物发展到指称同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如“高低杠”:①女子体操器械的一种。②女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2)动词义→名词义。1)行为-行为结果。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结果。如“笔录”:①用笔记录。②记录下来的文字。2)行为-行为的施动者。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的施动者。如“编辑”:①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②做编辑工作的人。(3)形容词义→名词义。1)性状-人。原义表性状特征,引申义表具有这种性状特征的人。如“奸邪”:①奸诈邪恶。②奸诈邪恶的人。2)性状-物。原义表性状特征,引申义表具有这种性状特征的事物现象。如“和气”:①和睦。②和睦的感情。(4)动词义→动词义。1)泛指-特指。原义是泛指,引申义是特指,或相反。如“流通”:①流转通行;不停滞。②指商品货币流转。2)自动-使动。原义是自动,即表示的动作行为影响自身,引申义是他动,即表示的动作行为影响他物。如“惊醒”:①受惊动而醒来:突然从梦中惊醒。②使惊醒:别惊醒了孩子。(5)名词义→动词义。常见的是原义指称事物,引申义指称用这种事物进行的动作行为。如“锄”:①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②用锄松土除草。(6)形容词义→动词义。常见的是一些形容词使动用法产生出的引申义。形容词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是普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形容词能这样用,这就生出了引申义。其意义联系是性状(原义指示)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引申义指示)的关系。如“动摇”:①不稳固;不坚定。②使动摇:环境再艰苦也动摇不了这批青年的决心。(7)名词义→形容词义。常见的是原义指称事物现象,引申义指称该事物的某一性状。如“精神”:①表现出来的活力。②活跃;有生气。(8)动词义→形容词义。常见的原义指某种行为,引申义指称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性状。如“兼任”:①同时担任几个职务。②不是专任的。有一部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来自词素意义的不同,义项意义本身不见得有什么明显的联系。如“发电”:①发出电力。②打电报。“发”在①中是“产生”的意思,在②中是“送出”的意思,“电”在①中指“电力”,在②中指“电报”。

2.相似性的意义联系(比喻义)

常见的有:(1)形状相似。比如“饼”:①泛指烤熟煮熟后的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②形状像饼的东西。(2)性质相似。比如“并肩”:①肩挨着肩。②比喻行动一致,共同努力。(3)作用相似。比如“本钱”:①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等的钱财。②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历、能力等。不少词典不标明比喻义的“动—动”“形—形”义项之间的联系是相似性联系。如“发挥”:①把内在的性质和能力表现出来。②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追忆

【篇二】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以“自己的人生”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20130614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上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骄傲的绝版

黎碧瑜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7)班

在黑暗中,我向着那微弱的光源前行。终于混沌散尽,我喜极而泣。一片敞亮里我听闻一个欢喜的声音:“啊,是位千金!”

我以穿云裂石的啼哭写下人生第一笔,从此,我与人世便有了一场际遇。

行年渐长,越来越多的期望蛰伏在我的字里行间,似乎随时要跳脱出来。父母的血液在我体内周流,未完的梦在我身上延续。我像是学会了七十二变,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角色,为着成为父母的荣耀、弟弟妹妹的榜样而活着。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所以我披上斑斓华美的戏衣,声情并茂上演别人的戏码,得心应手,风生水起。台上莲步轻移,水袖翩跹,光华流转,然而这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不是我。我隐匿在浓墨重彩之后,听别人在台下叫着精彩。

精彩吗?我活着的,是我自己的人生吗?我执笔落纸,所书所写,是我自己心里的横竖撇捺吗?

分明是爱笑爱闹的少年,却要学着喜怒不形波澜不惊;分明是纯真无瑕的心,却要学着察言观色迎合世情;而往往可悲的是,心里分明绵延着晦暗的梅雨,却要在心里堆砌出明朗的天晴。我仿佛拉碾的驴,在毫无精彩的日日夜夜里拉碾,戴着眼罩以为已把人间千山万水走遍,却不知自己始终未能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我的人生为何黯淡如老妪深眢的眼睛?

不,不,不应该是这样的。我的人生分明是独立的,不倚靠他人的人生而存在。我应当有的是自己的人生!我的精彩,我自己去寻;我的人生,我自己来写!

悲伤可以当泣,欢喜即应展颜。从此,我不应再掩饰我的性情,不再顾及别人的目光而悖了自己的心,不再迎合世间种种,我有我精彩独特的模样。从此,他人的笔墨不可点染我的纸,他人的旋律不可侵占我的歌;我将换上自己的衣袍,洗净脸上厚重的铅华,书我所书,歌我所歌;我,不是谁的起始,也不是谁的延续。

那么,我是谁?

我生来,我死去,我的笔将十里桃红勾勒成灼灼的笑意,将长河落日晕染成一掠眼的尘烟,旷野里光阴践踏而过,艳霞衣我以华裳,风声四起,鹤渡寒塘。我没有精美封面,没有生动插图,没有引语没有荐言,没有番外没有后传。我只管将正文径直摊开在人世面前,朗声宣布:我是我人生骄傲的绝版。

教师点评

读了黎碧瑜同学的这王焕胜)

非师点评

“缺少观察、缺少思考,缺乏真情”是不少学生作文的问题所在。很多的学生习惯于按套路出牌、按模式写作(当然,这也是他们的无奈),不善于开动脑筋和转动眼睛,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就动不了笔。这些问题我们从指导老师和非师点评中就可以看出,不同审视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我认同这位老师的点评,他抓住了这位学生的习作中引领全篇的“神”。他没有说这位同学的文字如何干净清新有文采;也没有说该学生善于谋篇布局,有着开阔的视角;他其实更看出了这位学生写作过程中心潮的起伏。但他欣赏学生“骄傲”的“自信”,并因此抒发了自己的情绪。

我想,有这样的指导老师,学生的写作也会自信和从容。这就是我对这篇学生习作的看法。

(《作品》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张鸿)【篇三】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学步骤:

一、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二、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说明。(课本60页)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三、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四、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五、布置作业

1.见所发讲义。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张月发

【篇四】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教学设计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一、自学释疑

二、导入:巧嘴媒婆

从前,有个缺了块嘴唇的姑娘待嫁,有个没了鼻子的小伙待娶,各自要求的条件,又都不要残疾的,这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好在姑娘和小伙子相互并不相识,有个巧嘴媒婆为之撮合。媒婆先对男方说:“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太好。”小伙子想:嘴不好,无非是好扯扯闲话,这可以改,算不的什么大毛病,于是同意了。媒婆又对女方说:“小伙啥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一听,觉得暂时穷点没什么,将来可以勤劳致富,何况娘家会陪嫁许多呢,也就应下了。

在媒婆的安排下,双方立据为凭,这对男女便成了婚。洞房花烛之夜,真相大白。后来双方都埋怨媒婆。媒婆拿出字据说:“我早已有言在先,说明了姑娘‘嘴不好’,小伙‘眼下有没什么’,是你们自己同意的,现在反倒怪起我来了,这是什么道理?”

三、课堂提示:“呆子破书”和“‘意思’真有意思”

四、“工具箱”探究

(一)词义的发展

单义——(引申)——多义

(二)多义词:词的义项有若干个的词。

1、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

2、基本义: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相联系的新义。

(1)借代引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

(2)比喻引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

4、举例(“小试身手”一)

◆“头”的义项:【课件】

(1)本义(基本义和本义一致):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上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借代引申义:①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②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B.用于蒜:一头蒜

(3)比喻引申义:①物体的顶端或末梢。②事情的起点或终点。③物品的残余部分。④头目。⑤第一。⑥领头的;次序居先的。⑦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⑧〈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⑨临;接近。⑩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三)词义的演变(略,前面讲过)

五、口语交际中的多义词

(一)比喻语意双关(“小试身手”三)

1.狗咬乌龟——找不到头,“头”的本义是乌龟的脑袋,一是比喻事情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下手,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比喻办一件事情找不到负责人。

2.狗咬粽子——难解,“解”的本义是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比喻引申义是弄不清楚,无法理解,有时也指某种纠葛难以解决。

3.驴拉磨子——上了圈套,“圈套”的本义是套在驴身上的套子,比喻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

4.老牛打滚——大翻身,“翻身”既指身体转动,比喻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有了彻底的改变。

(二)多义词造成的歧义【课件】

1、我上课去了。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2、这本书是黄色的。

3、她今天脸色不好看。

4、我们下午加油去。

5、开刀的是他父亲。

6、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7、门没有锁,咱们进去吧!

8、李老师的毛衣织得好。

9、肖师傅看见张师傅带着他班组的人正在劳动。

(三)妙语批文【课件】

近代名士章式之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个学生一连用了十几个“而”字,都不恰当,章式之看了,啼笑皆非。于是在该生作文上写了一段批语:“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宜而而而也!”

猜猜批语里的“而”都是什么意思?

“当而①而②不而③,不而④而⑤而⑥而⑦,而⑧今而⑨后,宜而⑩而⑾而⑿也!”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不用“而”,不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偏要用“而”啊,从今以后,应该用“而”处你才该用“而”啊!”

②和⑤是连词,表示转折;

⑦是语气词,表示感叹;

⑧和⑨是介词,“到、往”的意思;

⑾连词,表示承接的意思;

其他的“而”都是指这个“而”字而言。

(四)注意学会在语境中理解多义词的意义,并能恰当运用。【课件】

◆第一组:深

1、这口井很深。(从上到下距离大)

2、百草堂的院子很深。(从外到里距离大)

3、那本书很深。(深奥,不容易懂)

4、这次活动的影响很深。(深刻,深入)

5、他俩交情很深。(感情厚,关系密)

6、这块布的颜色太深了。(颜色浓)

7、夜已经很深了。(距离开始的时间久)

◆第二组:老

1、人老了,记忆力下降了。(年纪大)

2、鸡蛋煮老了。(过了适当的时间)

3、他最近老来这里。(经常)

4、我们人人都要尊老爱幼。(老年人)

5、咱们在老地方见面。(原来的)

6、你老不回应也不合适。(长久)

7、把老厂拆了盖新工厂。(陈旧)

8、你老这个样子可不行。(经常)

9、听说小王他爸老了,他可是身体很好啊!(死)

10、我们是老朋友了,不必这样客客气气的。(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五)多义成语的理解【课件】

1、桌边坐了一人,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

意思: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2、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意思:困难重重,难以应付。

3、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意思:化妆上台演戏。

4、每次政治运动,总有一些人物粉墨登场,企图从中捞取好处。

意思: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六)文言实词【课件】

1、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受)

2、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4、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篇五】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1、了解多义词的基本概念。

2、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

3、体会汉语的美妙和奇特。

1、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掌握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

一、导入新课

1、某日,一个对中文略知一二的外国人去某工厂参观,半路上,厂长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外国人不懂这句汉语,问翻译:“方便是什么意思。?”翻译说:“就是去厕所。”参观结束后,厂长热情地对这信外国人说:下次您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外国人很不高兴了,用生硬的中文说:“我在方便的时候从来不吃饭!”

2、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卖茶的说:“锤得破!”杀猪的说:“锤不破!”卖茶的不眼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

想一想:这些情况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二、课前预习

根据本节工具箱中关于“多义词”的知识点,请你在课文中快速找到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以便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

词义

义项

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义的演变

三、互动

(一)课堂活动

大家讨论一下《意思?》中“意思”都有哪些含义呢?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二)合作探究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1、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几个词语。

坎坷------道路坑坑洼洼。

果实------植物体的一部分

海------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词语?举例说明他们词义的变化。

2.大家再看下面的两个词语在使用时有什么特点?

兵:兵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兵士”。

口:人体器官,引申为“人”的量词。

3、以“引”字为例,说说哪些是它的本义,哪些是它的基本义,哪些是它的引申义。

(三)拓展探究

1、读“心甘求救”,想一想正确使用词语的含义应该注意什么。

有一个小孩子家里失火了,他拨通了火警专线,下面是他与警察的一段对话:

小孩:叔叔,我们家里失火了,快来帮我们救火呀!

警察:好吧,告诉我们你的位置!

小孩:我在家里的厨房里!

警察: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孩:我叫“心肝“。

警察:请告诉我们你爸爸和妈妈的名字!

小孩:好吧!我爸爸叫“亲爱的”,我妈妈叫“宝贝”!快来吧,叔叔!

警察:我们怎么去你家呢?

小孩:(着急地)你们不是有车吗?!

2、阅读下面的故事,想想这其中有什么奥妙之处。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兵猛攻六合城。守将温绍原对城能否守住没有把握,只好一面拼命顽强抵抗,一面上奏朝廷。奏折上写道:“城在臣在,城亡臣亡。”看似要决一死战。但是温绍原在上表之时,又暗中让手下人挖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以备城被攻破之后可以逃跑。他的一个心腹私下问他:“如此安排,将来皇上问罪,该作如何解答呢?”温绍原笑着回答:“我不明明写着‘城亡臣亡’吗?”

四、反馈

(一)小结:

(二)检测:

1、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都大城市(2)安平安(3)爱吝啬

首都安置仁爱

(4)病病重(5)城城市(6)从顺从

担心城墙随从

2、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别使用了该词的哪种意义。

(1)小李背着一个大包袱,累得满头是汗。

(2)刘老师在数学界很红。

(3)牛肉煮得很烂。

(4)大会要充分酝酿。

3、请指出下列词语属于词义演变的哪种情况。

江河肉谷菜涕信臭

4、判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老孙头慷慨的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②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B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D①他的面孔黄里带黑,瘦的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道老境却如此颓唐!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