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诗岑参
详细内容
篇一:《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描写冬天诗岑参}.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篇二:《岑参边塞诗的内容》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六年的边塞生活,丰富了他边塞诗的创作题材;浪漫的诗风,使他的边塞诗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对塞外风光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观察,他写下了一首首展示边塞独特风光的诗篇,天山雪、沙漠风、火焰山等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风采;他把景物描写和军营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环境的险恶衬托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还写了许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相思之情。
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
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
赏析他的代表作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
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描写边塞风习的诗歌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
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反映出久戌不归思乡心切复杂的思想感情。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反映多面军中生活的诗歌
他的诗中既反映军中的光明面,也反映军中的黑暗面,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可贵之处。他在热情歌颂边防将士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当时军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揭露。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便是对其豪奢生活作了真实的描写。只见其“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石野驼酥。”正反映了边将的骄盈跋扈。这与守边将士出生入死、以身许国豪迈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岑参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卓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边塞诗歌,为唐代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城。在万紫千红的盛唐艺苑之中,是一束格外诱人的奇葩,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本文也只是简要的分析了岑参边塞诗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征方面的成就。
篇三:《岑参诗歌鉴赏》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描写冬天诗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它没有一般送别诗的难分难舍之情,也没有那种因远离亲朋好友而产生的凄苦愁怨情绪。自始至终充满着昂扬的气概,充分体现了一个边塞诗人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切合了边塞诗人的创作风格,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首句写出了西北六月酷热的天气,第二句交代了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道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在《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作者已有“火山五月行人少”的诗句,而六月火山的炎热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就与一般送别诗中的凄凉的情境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虽是塞外的奇寒,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依然给人温暖如春的感觉,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是慷慨悲壮的离愁别绪的话,那么这首诗所体现的则是赤诚豁达的思想情感,景物描写烘托出了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赴命前行的豪迈气概。三、四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的“岂能”一词,暗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这两句写出了两个人作为知己的特点,作者深知李副使的生平经历和战斗生活。李氏不平凡的经历,他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作者,激励着作者。“岂能愁见轮台月”以反问句式表达了更加强烈的感情,这既是对李氏的赞颂,又是诗人自己的深深的自勉之辞。五、六句诗人以酒为友人壮行,送君到前线击杀胡人,可谓豪气冲天,这就摆脱了一般送别诗缠缠绵绵、依依不舍的情感。诗风豪迈雄健,意境旷达深远。末尾两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里虽然包含谋取个人功名的内容,但正如诗人所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种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其主线的,它所表现的不只是诗人自己,而且是一代有志文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感情是饱满而健康的。在马上取得功名,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男子汉大丈夫。在此作者将感情推向了高潮,读后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这首诗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俗套,格调激越高亢。语言口语化,明白晓畅,如话家常,知己间真情得到充分袒露。声调悠扬流美,明快奔放。节奏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全诗激情飞扬,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
篇四:《岑参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描写冬天诗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写冬天诗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描写冬天诗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篇五:《岑参诗集》1
2
3
4{描写冬天诗岑参}.
5
篇六:《岑参边塞诗之新奇》龙源期刊网.
岑参边塞诗之新奇
作者:崔旭庆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0期
摘要: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新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70—01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名家辈出、众体兼具,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边塞诗在盛唐时代特别发达,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汉东府中即有《出塞》、《入塞》、《关山月》等诗体,但都没有形成流派。其创作蔚为风尚,形成流派,则在盛唐,并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出现了像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其诗风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岑参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边塞诗的广阔境界,取得了突出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评价。
岑参的诗“清新俊逸”、“语多造奇”。唐杜确《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风俗人情、征战场景、壮志雄心。这种传奇式的边塞从军生活、神异奇特的西域风光,是形成岑诗新奇峭丽风格的客观基础。而好奇的本性又是形成岑诗风格特色的主观条件。因此,“新奇、峭丽”是岑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杜确称其诗:“属辟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指出了岑诗立意构思、遣词造境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
一、与李白、李贺诗的比较
诗歌中言事之奇当推屈原,他的诗上天入地,役使万物,所言甚奇。受此影响,在唐诗中,李白的诗、李贺的诗都以奇闻名。岑参也受到屈原诗歌的影响,以新奇著称,但其诗的格调与二李大不相同。李白的诗奇而伟:“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于上青天。”这里主要应用了夸张,把本来雄伟的事物再加以夸张,构成一种逼人的气势和意境,风格奇伟。李贺的诗奇而诡。“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主要应用了想象,把本来难以体现的事物想象为某种形象,构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风格奇诡。岑参边塞诗中言事之奇,虽也运用了夸张和想象,但却根植于生活现实的土壤中,是边塞生活的真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