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关于怀孕的诗

关于怀孕的诗

详细内容

篇一:《诗经》

第一讲《诗经》

(讲授人吴戬)

一、《诗经》的编集、流传

一)《诗经》的编集

1《诗经》作品的搜集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

2《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

(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

(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

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二)《诗经》的流传

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

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二、《诗经》的分类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

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

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

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应当是因时代不同,音乐亦有所不同,故分。大雅共31篇,多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共74篇,多作于西周末期,较大雅产生为晚,风格上更接近国风。

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三、周民族史诗

一)周民族的五大史诗

《诗经》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二)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关于周民族史诗我们要重点掌握的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为:

1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周民族的五大史诗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如公刘迁居豳地、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和大战争(如文王讨伐崇密、武王牧野伐商)为重点,记叙了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从公刘率领人们

建造房舍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周人的建筑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民》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等。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周民族史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

四、农事诗

一)农事诗的含义

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情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两种。

二)农业祭祀诗

所谓的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歌。所谓祈谷,就是春夏播种之时,祭祀神明,祈求丰收;《周颂》中的《噫嘻》就是描写祈谷祭。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赐。

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

(1)它们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规模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周

的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祈谷、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也增强了周人夺取丰收的信心和劳动热情,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三)农业生活诗

农业生活诗是这一章的重点。

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如《豳风·七月》、《小雅·大田》、《甫田》等。

1《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关于《七月》我们要掌握一下内容:

1)《七月》的创作时间:

关于《七月》的创作时间,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

(1)春秋时期:郭沫若认为古代无三正交替现象,且《七月》符合周正时令,而春秋中叶至战国中叶所实施的历法即为周正。

(2)西周初期:原因有二:一是历法的问题,《七月》描写的时令与夏正相符,与周正并不相符,故在实施周正之前;二是《七月》属于《豳风》,而豳在西周末年已经被猃狁占领,东周时为秦国属地,故《七月》产生当在春秋之前。

2)《七月》的作者

关于《七月》的作者,历史上争论也很多,主要观点有:①、周公所作:《诗序》认为是周公所作:“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同,致王业之艰难也”。②剥削阶级(农奴和奴隶)所作:建国之后学者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为《七月》是农奴或奴隶在倾诉自己的悲哀痛苦。③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一首代言体诗。原因如下:①由原诗可知,作者对农业生产了如指掌,方玉润说“非恭耕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②诗歌采用了第一人称,诗的内容既有农夫艰苦的劳作和贫苦的生活,又有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说明作者对两个阶级的人的生活和情感都很熟悉。③艺术成就突出,恐非没有文化的农奴之作。④又称为豳雅豳颂,是可以用于寒暑节气、祈年、蜡祭的乐歌。且语气是一种雍容和缓的客观陈述,没有强烈的怨恨和反抗。故而不可能是“充满农奴血泪的悲歌。”

结论:根据作品本文和有关古籍提供的材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七月》的胚胎出自于西周时期豳地农奴之手,最后定型则由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乐官完成。

2农业生活诗的价值

1)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

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两方面:

①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生活上的悬殊差异。如《七月》中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农奴自己“采荼薪樗”,艰苦度日,却要为领主生产“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甚至“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些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

②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还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已经开始按照时令安排农业生产,及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蚕桑、打猎;还描写了当时周人种植的各种农作物,这些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资料。

2)农业生活诗的艺术价值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艺术价值表现为:

①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豳风·七月》,这首诗很像是一首月令歌,它将节令物候和农业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由远及近、由室外到室内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别有意趣。

②善于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段,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从而造成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如《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以及《大田》所写的寡妇拾穗等,均是颇有深意的。

五、燕飨诗

一)燕飨诗的概念

所谓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同时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燕飨诗的价值。

燕飨诗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点: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燕飨之礼在周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文学价值: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它们不仅具有政治历史的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诗人不仅直接描写筵席之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场面,还巧妙地借助寓意丰富的自然物象来渲染烘托热烈的气氛。如《鹿鸣》开篇即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既用鹿的鸣而相呼表现主人的诚恳殷切,又为全诗奠定了和谐欢洽的基调。而《常棣》则用花的繁茂来烘托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的贵族形象,当然这些形象都是燕飨席上的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在宴会开始时,这些贵族还能谨守礼仪,装模作样;等酒酣耳热,便渐次放肆,等到大醉之时,更是呼号喧闹,手舞足蹈。

六、战争徭役诗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原地区经过尧舜时期和夏商两代,文明程度已经远远高于周边地区,而华夏民族也在民族融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王朝,更自视为上方大国,因而在对外战争中都带有民族自豪感和必胜的自信心。如《小雅·六月》、《大雅·江汉》等都表现了种种自豪感和自信心。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就描写了周人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精神。

(3)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怨恨。周民族《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就都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这一章,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

篇二:《灵遁者经典诗歌》

1、《蚊子》

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不知道

早晨我将双腿挠出了鲜血

我才知道你来过

我不愿意继续去挠

可是我还是去挠了

鲜血就一直流啊,流啊

可是为什么你还要折磨我

又无声息来了

又无声息走了

…………

我歇斯底里中才明白

生命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寻找

我相信你是爱我的

你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来睡我

也经历了外面的风和雨

可是亲爱的

我真累了

让我好好的睡一觉吧!!

解析:《蚊子》是一首简短的诗歌。诙谐幽默,表达丰富。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流露。爱情真让人又爱又恨,有无奈等等,全部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蚊子“,加以体现。诗歌无处不再,只要你细心观察。

2、我的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

曾经我惧怕什么

现在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