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廉价”的标签(一)
详细内容
"价廉物美"一直是中国货的海外标签,也是中国产业在海外市场的一把屡试不爽的"杀手锏"。如今,他们却不得不撕下"廉价"的标签,否则就得撕掉让他们亏损的海外订单。
9月19日,浙江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强决定把自己卖到欧洲市场的插座价格提高13%,这是从2004年元月1日以来,沈国强第6次提高欧式插座的价格了。
不过,这次提价与以往还是有些不同,它是在协会的名义下进行的集体提价。这是浙江的插座企业第一次以集体的形式对外实施的一场价格战。不过,他们要撕掉的是"廉价"的标签,而不是一味地降价。
尽管,提价意味着中国的插座企业要与实力强大的欧洲渠道商共同来承担市场的风险与压力。但,中国企业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帐本上的赤字
2004年,大部分欧式插座生产企业共同的话题是,他们没有赚钱,他们在亏损。
沈国强的宏一也不例外。从2003年开始,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接着电价上涨,那时候,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毕竟还有利润。可是到2004年的时候,年初就碰到了中国政府将电子产品出口退税下调4个百分点,这一下子抄了沈国强的底,他的插座生意没钱可赚了,可是海外的订单还要生产,如果不生产厂子就要关门了。
要知道,外贸生意利润较高,沈国强之前的几年过的都是好日子。他生产的"宏一"牌欧式插座很快在欧洲市场站住了脚,曾一度拿下欧洲市场80%的份额。他在浙江慈溪也有了一个"欧式插座大王"的称号。但好日子还是遇上了坏天气。
如今更让他头疼的还有欧盟的两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陆续进入生效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前者适用于产品前有18个月的过渡期,因此该指令的真正生效日期应该是2005年8月13日以后,而后者则预留了更加宽松的时间,其强制执行期是200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