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的问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问题,是相对于特定的认识主体而言的事物存在着的期待被确定(或被认识)而尚未确定的因素。问题与矛盾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具有不同质的概念。问题具有隶属性,结构性,可变性。问题具有认识导向、集体活动组织中心和判断与评价的功能。根据事物的存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状态,问题可以分为描述性问题,说明性问题和协调性问题。解决问题包括发现与确认问题、分析问题与研究对策和解决问题与运用成果几个阶段。
[关键词]问题;研究;概念
一 问题的概念
什么是问题?有的词典是这样定义的:(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研究或者讨论的矛盾和疑难。(3)关键或者重要之点。(4)事故或者意外。
假如要我给“问题”下个简单的定义的话,我以为,所谓问题,是相对于特定的认识主体而言的事物存在着的期待被确定(或被认识)而尚未确定的因素。这里有这样三层意思:第一,所谓某个问题的存在,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认识主体而言的。对于甲来说是问题的东西,对于乙来说或许就不是的;第二,是不是问题,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也就是说,某个问题对于某人来说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尚未进入认识主体的视野以前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或者说只是个隐性的问题,只有当“问题”进人主体的认识视野需要研究解决时才能称得上是问题;第三,所谓问题只不过是组成事物整体的一个因素而已。但是问题的存在不能以能否解决为前提,因为有些问题确实存在,只是未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被长期地搁置起来。如此看来,问题是指人们观念上的偏差、认识上的迷惘和行动上的障碍。
问题与矛盾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具有不同质的概念。矛盾是客观的,永远存在的,而问题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可以解决的,也是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的。矛盾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形式逻辑学的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既不可同时为真也不可同时为假的关系;辩证法所指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俗称的矛盾含有与问题相似的意思。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经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问题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困惑,譬如,我们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学习上遇到的疑难,前进中遇到的障碍,思想上出现的迷惘等等。因此,矛盾蕴含有本体论的意味,而问题只具有认识论的意谓。
另一方面,矛盾和问题又是密切相关的。就其实质而言,事物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是产生问题的源泉。问题无非是矛盾冲突的显现。如果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探究、寻找问题之源,不难发现,问题是思想的本质,是由于人类思想认识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问题也就像喷泉一样地自然地涌现出来。
事实上,矛盾关系,即甲乙双方不可同真或同假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正常关系而已。其实,或真或假,非此即彼,是远远不够的。检验甲乙两个理论或概念正确与否,通常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即:人们对甲、乙两个理论都发生怀疑,最后确定可能是甲正确、乙错误,也可能是乙正确、甲错误,还有可能是甲、乙双方都是错误的或者都是正确的。既然如此,对于甲、乙双方为什么还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呢?况且,对立面的统一,才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和前提。
一般地,只有当矛盾冲突时才表现为问题,而大量的情况是矛盾存在着而并没有激化冲突,这时矛盾没有变化或上升为问题。而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常是以矛盾双方的妥协而告终的。因此,我们认为,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是解决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相互的融合,彼此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事物即是统一方或者第三者。既不同于甲方也不同于乙方,而是带有两方某些特征的第三者或是丙方。第三者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共识,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形式,还可以是一种新的阶段等等。马克思曾经说过:“两个相互矛盾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因此,问题不一定只是矛盾,或者说,除却可以称为矛盾冲突的问题以外,还有大量的问题不属于哲学意义的矛盾问题。
二
问题的特性、功能与分类
1.问题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隶属性。问题是认识主体的特殊的问题。问题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问题,问题具有时间、空间与环境条件等要求,但一旦诸种条件确定之后,问题也就成为客观的。当把问题视为客观存在时,问题则等同于矛盾的范畴,或大致相同概念。因为问题只有当其成其为问题时,才是客观实在的。问题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和一定的条件之下才得以存在的。如果说它具有客观性,只能说其是相对于一定条件的客观性。所以说,问题是隶属于一定的认识主体和一定的时空条件的。问题总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出现、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的。绝对的问题是不存在的,问题通常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
二是结构性。问题是认识主体对于客观矛盾的主观反映。问题是一种困难的情境,它是由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环境条件构成的一种关系。问题是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结构,不难发现,一个个问题总是由已知的条件、未知的因素和一定的目标指向三个要素构成的。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现实存在的或给定的预设的种种条件?什么是指定的预期的奋斗的目标?而二者的差距在哪里?只有当充分地了解已知的才能明白未知的,也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了解我们的工作的方向和任务。通常人们是从已知的推出未知的而达到目标的。譬如,问题是要过河,我们已经知道有桥,那么,我们从桥上面走过去就得了。如果没有桥,也没有船,我们就得好好讨论思考这个问题,是筑桥呢,还是造(借)船呢,或者是游泳、涉水呢,那就得考虑已经具备的条件和计算成本、效率、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得考虑时间、空间方面提出的要求,以及问题者提出的要求等等,做出最科学经济的决策,达到又好又快地过河的目标。
已知的、未知的、目标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例如已知的与未知的之间,已知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少,反之亦然;对于已知的与目标之间,已知的越多,则离达到目标就越近,反之,未知的越多则离达到目标的距离越远。如此等等。同样,已知的越少,限制的条件也就越少,从而解题者对于问题的理解自由度也越大。如果已知的越多,则限制的条件也就越多,从而解题者对于问题理解的自由度也就越少。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目标存在于目标与认知主体本身已经具备的条件之间。目标是问题组成结构中最重要、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目标决定已知的条件和未知因素,从而也决定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问题;目标不同,问题也不同;改变目标,也就改变了问题。问题的目标是设定的,问题目标一旦确定,已知条件也就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生的目标是变化的发展的概念,是永恒的无穷的概念,因此是永无止境的。譬如人们对于幸福、快乐,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因为这些概念是不断深化、扩张和发展着的。
问题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异。目标是产生问题和决定问题难易程度的决定因素。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缺陷、不足与缺乏,对此人们常常表现得心力不及而焦灼不安。所谓挫折、失败、顺利、胜利、成功等等,都是对于解答问题过程或者结果的情绪反映。如失败是对问题失利而产生的情绪,而成功则是圆满解决问题之后的感觉。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人们只有少贪欲,才能多快乐。欲望愈多,快乐愈少。人生不可以没有生活目标,否则就会彷徨郁闷,但目标的设定必须脚踏实地,否则又会因为目标设置过于高远,以至于通过倾心努力都难以达到而令人沮丧,或者因为目标过于浅薄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得到而令人索然无味。能够跳起来摘到苹果,是较为理想的状况,“水中捞月”只可能是猴子的举动和行为。希望才是点燃人们前进火把的种子。
三是可变性。问题具有发展变化的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一个重大问题或关键问题发生变化时,造成一系列相关问题随之变化,呈现出连锁反应的性质。如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导致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其次是问题性质的变化,如从具体的问题演变成一般性的问题、个别问题发展变化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是问题往往经历一个由单一向复合、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至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复杂。所谓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2.问题的功能与分类
问题与我们同在、并行,是引导我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与旗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判断问题重要性的基本观点,即实践第一的观点。他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至少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哲学家的基本任务是解释世界;一是把改造世界的问题提高到首要位置。也就是说,哲学家不仅要善于认识世界,而且要善于改造世界。哲学重视对于现存的进行反思与批判,对于美好的予以开启、挖掘与展示;哲学是思想与生活实践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首先,问题具有认识导向的功能。哲学是对一个时代或者历史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省悟。问题常常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探索新方向,走向新领域,开拓新境界。创新的基础在于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没有问题,也就不可能创新。是问题创设了一个一个新的情境,揭示了一种一种新的趋势。
其次,问题具有集体活动组织中心的功能。一方面,问题是认识活动的枢纽。它把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思维与行动联系起来,因为问题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政党、团体、组织的;另一方面,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一旦没有问题,人们的思维将会停滞,真理将会陈旧,情感将会钝化,方法将会老化,人们也将会退化,因此问题成为了志趣相投的人们的共同追求;还有,问题是凝聚力,是向心力,它使形形色色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走到一起团结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直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