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简述人之关系的现实性和多元性(一)

简述人之关系的现实性和多元性(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人现实性多元性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人的关系现实性即人的多元关系的客观性,包含人的关系的自然生成性、历史生成性、社会生成性和文化生成性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当下与历史、有限与无限、精神和肉身、共性与个性等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的多元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上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马克思从现实的劳动生产实践出发,对人的存在方式及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全面性的科学研究,扬弃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人的自然属性之外,在区别于动物的人的生产劳动以及在劳动中结成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性”应该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在现实性上的人的社会关系及其总和?
  一、人的关系的现实性即人的关系的客观性
  人的关系的客观存在性表现为自然生成性、历史生成性、社会生成性、文化生成性。
  (一)人的关系自然生成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进化史证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无法僭越对于自然界的依赖。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的原始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历史存在。人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生存问题。“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而且,表征人的理性和精神的人化自然,无一不是以天然自然为载体或为基础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二)人的关系的历史生成性
  人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人与人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在实践过程中,就单纯的主体与其活动对象——客体的关系而言,主体所面对的是客体,他人也被视为客体;而当人作为主体和另一个作为主体的人相对,他们的关系既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主体性共生共存,一方面,一方的存在总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且相互作用的双方是不固定的、多主体性的,任何设想彼此之间关系为主仆关系的设想和企图,一定是以牺牲对方的主体性开始而以丧失自身主体性结束。另一方面,这种多主体间性的关系双方,以他们共有的客体世界作为存在的前提。海德格尔写道:“……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
  “此在之独在也是在世界中共在。他人只能在一种共在中而目只能为一种共在而不在。独在是共在的一种残缺的样式,独在的可能性就是共在的证明。”[51处于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人的存在是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人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单独存在。正如黑格尔所指出:“不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一个现实的人”。
  从实践论上讲,任何一个人,既不是完全的主体,也不是完全的客体,任何人,总是处于生活实践当中,每个人作为存在,都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复合体。
  在复合体中,人与人相互赋予意义、赋予价值。相互提供意义、确证价值的过程,是双方互为主体客体的过程。“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主体首先以自身为目的,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的,他们既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并由此而形成为交互主体性。
  (三)人的关系的社会生成性
  个人活动与群体合作在力量上的鲜明对比,是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以求得生存的自然基础。原始群落、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就是如此。人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来实现的,因此,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的依赖便会藉此形成。生存问题解决之后的兼并、占领和侵略,满足征服感和权力欲等行为,是意义的和价值追求的表现形式。人在交往过程中,人的主休性会出现膨胀、剥离、甚至消失等多种情形。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在面对共同客体时,可能构成一种共同主体,社会就是这样一种共同主体。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主休“我”逐渐被共同主体“我们”代替,在利益层面区分群体,就产生了群体主体;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以更大的主体来认可,这个更大的主体是人与人结成的社会,也有称为社会主体;从更大的宇宙视野来看,人类面对整个自然界,就形成为人类主体。
  群体主体或人类主体,面对共同客体,为了共同主体共同利益,或为保全自身主体性,制定游戏规则。按需生产和等价销售是最基础的产品生产和产品交换游戏规则。而随着生产与交换规模的扩大,中间机构便相应出现。社会管理是中间机构的一种形式。
  (四)人的关系的文化生成性
  “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人作为有精神需要和精神能力及精神生活的类存在物,人的意识使世界、人自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合体,即意识性存在和物质性存在的统一体。
  自然科学是以服务人为价值指向、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自然史实际上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艺术是自然对象化的体现。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就是人们在作用于自然界时把自己的精神意识和意志复现于自然界,主体人化自然的过程。人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结合体,它意味着,人的精神生活与其物质生活两者不可或缺。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证明人不会满足于低级需要而停止对于高级需要即精神需要的满足的追求,它无疑说明了人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存在物。精神交往,实际上是物质符号的交往,是人际交往在物质交往活动的延伸。
  二、人是客观存在着的多元关系的统一体
  (一)任何个人、群体是其现实性存在和历史性存在的统一体
  个人或群体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现实社会关系和条件之下,现实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展开。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人可以创造历史,但是人无法选择既往的历史。人总是在既成的历史基础上、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等。当代人的实践方式、实践结果又成为后代人继续其实践活动的历史基础。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在场的主体与不在场的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才得以建立起来,代际关系才找到了存在的基础。
  (二)人是有限与无限关系的统一体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明制约与超越制约、限制与超越限制,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