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一)

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一)

详细内容

一、康德的“自在之物”与“现象”
  自在之物与现象是康德哲学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之物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东西,它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我们的感觉,从而形成现象,虽然我们知道自在之物是存在的,但我们不知道它的样子,自在之物的性质是不可知的,与现象比起来,它在另一个世界里,它是人们认识能力的界线,人的认识要想超越现象界进入自在之物存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它是理性的极限。
  现象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感觉,先验的自我用它的时间、空间形式整理感觉形成的,它是自我与自在之物的产物。用自然科学的解释就是:外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我们,外物发出的信息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官有自己的结构,它用自己的形式对外物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对外物的表象,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现象。
  因此康德的世界是二元的,有两个世界:“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自在的世界是由自在之物组成的,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之外,是不可知的;我在的世界虽然不是单独由我而生,但是它不能离开自我而存在,它在我之内,对我来讲它是自明的、可知的。康德的二元世界历来就是哲学上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些西方哲学家认为它是一个不需要的累赘;我们的教科书上的哲学对它不能接受(我认为是不能理解),一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让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另一个是康德把现象认为是依赖于先验的自我才存在的,让我们的哲学把它看作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因为我们的哲学认为,物质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现象是客观的,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我赞同康德二元世界的看法,把世界分为“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下面是我的理解。
  二、理解世界的语言
  对世界的理解有许多方式(或者叫语言):神话的、宗教的、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许多理解方式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不同的人群中,在相当的时间内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理解方式由于是走得不同的道路,所以彼此之间很难进行语言的沟通、相互理解。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效用,使它成为在当今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语言、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有人甚至认为,科学是理解世界唯一正确的方式,科学=正确,其他都是错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看法现在看来好像是不能反驳的,但从人类历史来看,自然科学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的统治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占据了很短一段时间,很难说它就是人类未来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再说现在世界,理解世界的许多其他方式并没有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式混杂在一起。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本体论、认识论是哲学重要的内容,近代以来的哲学,许多哲学家都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对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否则就会产生背谬,必须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哲学家们用哲学的方式,为理解世界,创造出许多概念和新的语言,走着与自然科学不同的道路,在我们看来非常晦涩、难懂,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等。我赞成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解决不了哲学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哲学思维来理解世界。因为解剖学解剖不出来人的意识,在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意识是什么,但是在哲学中,我们必须相信它的存在。
  因此,我对二元世界的看法更多的采取哲学的语言,这可能与常识相背,但我认为能解释许多问题。
  三、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
  1、什么是自在的世界?就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在我存在之前、在现在、在我不去感知它的时候仍然存在的世界。我相信自在之物是存在的,由自在之物组成的自在的世界是存在的。
  2、我理解的“自在世界”与我们的教科书上(不论中学还是大学)所说的“客观世界”是两个世界,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组成的,而客观事物具有颜色、形状、重量等性质。我所指的自在世界是由自在之物组成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不知道它有什么性质,但是它是在我们的感官上造成颜色、形状、重量等性质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的原因。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与我们认为是“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东西,尽管我们激烈的反对唯心主义,标榜自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不同。我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在我面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现在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都看到了这个苹果,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苹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我之外存在着,就是我现在闭上眼睛,这个圆形的、红色的、甜的东西仍然是存在的;唯心主义者不同意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在唯心主义者看来,这个苹果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或者说这个苹果是由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组成的东西,没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就没有这个苹果,而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是我的感觉,是依赖我而存在的,物是性质的复合体从而也就是感觉的复合,只有当我去感知才有感觉,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我的感知,离开了主体(或我的心)物体(这个苹果)就不会存在,因此这个苹果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依赖我才存在的东西(在我的心中存在的东西),当我一闭上眼睛不去感知它的时候,它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一个焦点就是:事物的属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也就是圆形的、红色的、甜的性质是在我之外而存在的,还是在我之中、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唯物主义者认为,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这些属性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唯物主义由于有“常识”的强大支持认为唯心主义太荒谬,唯心主义则有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做依据,认为唯物主义太浅薄。在这个问题上,我基本上同意唯心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属性(苹果的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它在“我在”的世界中,不在“自在”的世界中。“我在”的世界也就是康德的现象世界,贝克莱认为由感觉组成的世界,在马赫那里是由要素组成的世界,“常识”看到的眼前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我认为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所说的不依赖“我”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贝克莱所说的纯粹由自我产生的世界,而是由“自在世界”与“我”共同创造的世界——说白了就是“感觉的世界”。
  5、唯心主义认为“我在”的世界是单独由自我而生的,没有一个“自在”的世界做基础,否定康德的自在之物,这是错误的。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在“我在”的世界中的苹果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这些属性对自我来讲是自明的(因为它在我的感觉中),但我们无法否认引起我感觉的自在的世界就不存在。如果认为人的感觉完全是由自我创造的这种彻底的唯我论观点,我一睁开眼睛世界就存在(感觉就产生),一闭上眼睛世界就消失,没有任何外在的原因,只有自我独立创造这个世界,我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这是谁也无法承认的事实。我们只能说我死了,“我在”的世界不存在了,人类消失了,“我们”的世界没有的,但“自在”的世界依然存在。任何一个唯心主义者都认为,当我睁开眼睛,我面前的这个有许多属性的苹果是真切的存在着,但任何一个唯心主义者既是在嘴上不承认,但在它的信念中,他也不会认为,一旦我闭上眼睛,这个苹果就真正的不存在了,它的存在仍然是坚实的,不容置疑的,因为不在我在的世界中存在的东西,并不会在自在的世界中消失。我在的世界对自我来讲其存在是自明的,自在的世界对自我来讲不是自明的,但不在“我”中存在的东西(或不在我的感觉中存在的东西、不在我经验中存在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存在。
  6、唯物主义者或常识把我在的世界看作是自在的世界,把依赖我存在的世界,看成独立于我而存在的世界,把我的感觉看作是客观事物本身。对在唯物主义者或常识中的错误及其造成错误的原因,在《论感觉的外向化》一文中做出了一些解释,我希望读了这篇文章会更好的理解我的观点。我所指的“自在的世界”与唯物主义者所指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把我在的世界看作自在的世界这是唯物主义者的真正错误。我再重述一遍:唯物主义所说的客观世界与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依赖于我而存在的“我在”的世界,而不是唯物主义认为的是一个独立于我而存在的“自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