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译本读者的“理解困惑”(一)
详细内容
[摘要]“理解困惑”是读者在孤立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下阅读多译本时的心理状态。读者在历史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下会发现:他们不是被动的译文接受者,而是审慎的创造性阅读者。读者只要转换视角就可以走出“理解困惑”。
[关键词]多译本读者 理解困惑 哲学阐释学 转换视角
通常,不同的解释者对于相同的文字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解释者的前后理解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读者面对诸多的解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释,无法判断何种解释是作者的原意,思维处于混沌中。崔永禄先生在其《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一书中将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理解困惑”。
一、“理解困惑”的无解——孤立的哲学阐释学视角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文多解现象贯穿人类译史始终。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诞生的,文本的意义也是由特定语境固定下来的。不同译者穿越时空阻隔,力图在心中再现原作产生的语境,探询文本的意义。不同的译文是译者将文本置于自己心中不同程度再现的原文语境之中而作出的不同阐释。同时,每个解释者的视域都受到前见(包括他自己的价值、信仰、经验、品位和个性等等)的浸润,因而理解都是带有理解者个人印记的。伽达默尔主张:“如果我们一般有所理解,那么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理解。”再有,任何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得译者无法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真正的对等语。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但任何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特定的语言区域内却是固定的。用语言符号来承载源语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其选择是多元的,当然所表达的意义也是有差异的。两位译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篇中“礼”字的对应英文表达的选择就表现出差异。原章节选如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如下含义:(1)隆重仪式。(2)表示尊敬或客气的语言或动作。(3)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泛指古代的礼书。(5)泛指中国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6)就其广义而言,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7)气功术语。(8)银两计算单位。(9)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10)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依据南怀谨、李泽厚和罗炳良等学者对《论语》的解读,孔子所谓的“礼”主要应含盖上面所列的(3)(5)(6)(9)(10)的含义。
要在英文中找到一个词准确传达孔子观念中“礼”的不甚确定的和模糊性的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亚瑟.威利用“ritual”来表达“礼”的含义,而我们在词典中可以找到该英文单词的意思主要指宗教等仪式的程序、仪节及固定方式、老习惯,其最多含有(1)(2)之意。赖波等用“polite”对译原文中“礼”的意义,而该英文单词只有(2)的内涵和上流社会的意思。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rite”、“courtesy ”,甚至直接用汉语拼音 “li”等英语词来表达“礼”之意。原因很简单,孔子无法准确言说“礼”的内涵与外延,无法精确界定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礼”之人,而英语语言中表达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礼”的单词却有多个,译者有多种选择。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
现代哲学阐释学强调认知方式的“客观范式”,维护“文本中心”,树立“作者权威”,肯定“译者理性”,追寻“语言意义”,倡导“真理性解释”。现代哲学阐释学视角下,寻求作者意图和文本唯一正确译文的读者理想和“一千个译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读者追寻孔子意欲传达的“礼”,有的用以修身养性,有的用以建立和谐社会,有的用以克服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痼疾,可不同的译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究竟哪一种解释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呢?
后现代哲学阐释学强调认知方式的“主观范式”,消解“文本中心”,摧毁“作者权威”,否定“译者理性”,颠覆“语言意义”,倡导“解释游戏”。后现代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读者认为“作者已死”,只有一个接一个的译文而没有正确的译文,但同时他们又无法区分严肃的译文与恶搞的译文,也无法找到阅读的意义。既然没有正确的译文,那阅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理解困惑”正是读者孤立哲学阐释学视角下阅读多译本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理解困惑”的无解之解——历史的哲学阐释学视角
事实上,现代和后现代哲学阐释学并非处于“有你无我”的敌对状态中,它们不过是人们从两个侧面探索意义阐释的结果。从历史视角来看,二者是有机联系的,有着相同的目的,即探索文本的意义,而且前后相继、彼此相依。高宣扬教授说:“后现代主义是孕育于现代性中,并从现代性吸取养料而又试图超越现代性的复杂事物。”置身于历史的哲学阐释学视角,读者就不会迷失于众多译本之中,就不会有“理解困惑”。
首先,现代哲学阐释学将文本的意义固定下来,读者不必怀疑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写作时的语境决定的。语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在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
其次,根据后现代哲学阐释学,文本的意义的阐释是多元的。写作一旦完成,作者就失去了对文本的控制力,文本就获得了生命。文本生命力的延续就靠世世代代的阐释者(包括译者)的阐释。译者个人的前见不同,即生活经历、信仰、观念和时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视域。不同的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带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产生多种多样的译文。张德让先生说:“译本就是其时代创造的偏见。”更确切地说,译本是译者的偏见。这种译者的偏见在《论语.学而第一》中随处可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