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镇静效果评价(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杨悦丰新民李进吴昱毕好生
【摘要】目的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镇静效果评价。方法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HZ;咪达唑仑+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BIS值、BP、HR、SPO。结果3组患者的BIS和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最高(P0.05),咪达唑仑+针麻组BIS值最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两组II组(P0.05)。结论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针刺麻醉硬膜外麻醉镇静
我国应用针刺镇痛有悠久的历史,虽在上世纪60~70年代,对针刺麻醉的作用机理、针刺复合麻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针刺麻醉效果评定时,常以患者是否出汗、皱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诉痛等进行综合评分。这种评估的缺点是主观性强,缺少客观指标。近年来,大部分研究把针麻与药物相结合,观察用针麻组较之不用针麻组少用了多少辅助药物,来评价针麻的效果,但始终无法监测针麻深度。本研究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作为评价针麻的镇静、镇痛程度的客观指标,探寻一种理想的针刺复合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I~II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针麻组、咪达唑仑+针麻组。合并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肺疾病、低血糖、低血容量、低体重的患者除外。术前不用M-受体阻滞剂及苯巴比妥类药物。术中禁止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如电刀。
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监测ECG、HR、NIBP、SPO2。开放静脉通道,嘱患者侧卧,于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cm,然后行仰卧位,用酒精棉球擦拭患者前额、一侧眉弓上方、及眼角外侧局部皮肤进行清洁脱脂,待干燥后安放BIS电极,连接A-2000BIS监测仪(XP版Aspect公司)。针麻组、咪达唑仑+针麻组选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并留针,连接针麻仪(华康HK-D5,广州市华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刺激频率调至30~100Hz,连续波持续刺激,给予硬膜外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无异常征象后,分次给予1%利多卡因+0.447%罗哌卡因10~15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8左右。然后咪达唑仑组和咪达唑仑+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所有患者常规鼻管吸氧。
术中补液均采用乳酸林格氏液10mL/(kg・h),并根据失血量给予等量的胶体液(琥珀酰明胶),局麻药每隔40min追加40%初量的1%利多卡因+0.447%罗哌卡因。术毕前10min使用镇痛泵,参数设置为负荷量3mL(吗啡1mg+生理盐水3mL),背景输注量2mL/h(吗啡2mg+罗哌卡因89.4mg+生理盐水至100mL),锁定时间15min。
1.3观察指标记录麻醉前、切皮、腹腔填塞棉垫、手术1h、及术毕时的各组BIS值、BP、HR、SPO2及术后8h、24h的VAS评分。
1.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内、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各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麻醉平面、局麻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各时间点HR、B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SPO2比较:3组患者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组BIS评分比较与麻醉前比较,各组患者BI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切皮时,针麻组BIS最高,咪达唑仑+针麻组最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棉垫时,针麻组BIS最高(P0.05),其他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各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麻醉平面、局麻药用量、术中补液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可以排除因患者和手术差异对研究的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