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影像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建设
详细内容
1 区域医疗影像数据中心的概述1. 1 医改发展的需要新医改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建设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如放射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协同协作医院开展了相关的战略计划和配套措施: 将哈尔滨市省级医院和市、县级医院以技术为纽带结成协作关系,其资源可以双向流动,以所辖医院为服务范围的医疗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并在平台基础上拓展特色应用,实践医疗服务协同,建设成为数字化医疗区域示范工程。
1. 2 解决医院的“信息孤岛”问题医院要解决长期困扰医院的“信息孤岛”问题,特别是各影像科室的 PACS 系统尚未实现集中化归档和集成,各临床科室需要通过不同的软件界面调阅不同科室的影像; 其次,建立本省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区域级医学影像数据中心,需要协助省内若干家协作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区域级医学影像和信息的共享。
1. 3 项目意义作为“区域级影像信息平台”的管理单位,可通过权限管理、灵活的 ID 号管理、各种远距离影像数据源的支持,提供整个医院电子病历整合和影像资料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阅和长期归档的平台; 实现各影像科数据的集中归档和管理,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减少系统维护难度,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省内外边远地区的患者不用再耗费精力和财力,前往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在本地通过“区域级影像信息平台”便可实现: 专家预约→本地检查→专家会诊→结果回传,从而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
2 总体设计方案2. 1 影像中心及协作医院联网解决方案构成该方案构成如,将医院现有的放射、CT、MR、病理、超声等影像归档集成到 IMPAX 数据中心,将IMPAX 数据中心作为全院各种影像的归档中心。影像中心及协作医院联网解决方案将 IMPAX 数据中心作为医疗集团的影像中心,HIS调图统一和 IMPAX XERO 集成,需要一个接口即可集成各种影像调图。
2. 2 基于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医疗协同服务模式的研究重点研究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使缺少检查设备的医疗机构可以安排患者到就近具备条件的医院进行代理检查,检查结果返回数据中心和首诊医疗机构。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将本地检查的医学影像数据上传至医学影像中心,由大医院专家出具诊断报告,实现“分散拍片、集中存储和专家诊断”。
( 1) 建设区域医学影像存储中心和高速传输网络。在大医院利用光纤磁盘阵列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存储中心,实现区域内医学影像资料、诊断信息、患者标识交叉索引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 2) 建设应用区域 PACS 系统。使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能通过客户端系统直接预约大医院检查项目,并将本地影像上传至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由大医院医生集中阅片诊断。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可查看诊断结果,并通过 Web 浏览器调阅存储在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影像资料。
( 3)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构建医学影像专家库,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所有代理检查的影像和下级医疗机构上传的影像进行集中检索、阅片、诊断和出具报告。
2. 3 基于 IDC 的协作医院联网的业务流程设计2. 3. 1 影像归档流程IMPAX 数据中心连接四种类型的影像源: 从各个方向来的影像归档流程也略有不同:
( 1) 医院放射科 PACS: 通过配置哈医大四院放射科 IMPAX 上的归档策略,将检查数据归档至 IM-PAX 数据中心的存储应用服务器。当检查归档时,由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检查数据通过 DI 协议发往 IM-PAX 数据中心的存储应用服务器。
第二步,存储应用服务器先将检查数据存储在图像缓存。
第三步,存储应用服务器将数据归档存储在归档卷中。
( 2) 医院医技科 PACS 等系统: 医技科 PACS 等系统原始图像为非 DI 影像,需借助 DI 转换工具将影像转换为 DI 格式并上传至 IDC,由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影像通过转换工具转换为 DI 格式—59—后通过 DI 协议发往 IMPAX 数据中心的存储应用服务器。
第二步,存储应用服务器先将检查数据存储在图像缓存。
第三步,存储应用服务器将数据归档存储在归档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