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川崎病丙种球蛋白使用时机探讨(一)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使用时机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探讨超早期(≤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方法:将某院2005年1月~12月收治150例川崎病,病人分为A组(≤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n=30)和B组(6~9天使用丙种球蛋白,n=120),除外10天以上使用丙种球蛋白者及治疗前已有冠脉病变者,所有病人均给予静滴丙种球蛋白(2g/Kg)及口服阿斯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阿斯匹林减量为5~15mg/Kg/日。如果丙种球蛋白使用48小时后仍持续发热≥38.5°C,则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实验室资料,丙种球蛋白使用后持续发热时间、总发热时间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A组使用丙种球蛋白后持续发热时间长于B组,总发热时间无明显差异,冠脉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A组病人血钠较低。结论:超早期(≤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持续发热时间长于6~9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丙种球蛋白耐药增加,从而导致再次运用丙种球蛋白的病例增加,加重病人经济负担,而总发热时间和冠脉病变发生率与6~9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无明显差异。因此,不提倡超早期(≤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超早期

川崎病最早报道于1967年〔1〕,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脉损害。由于对该病认识逐渐提高以及链球菌感染常能及时治疗,该病发生率已经超过风湿热,而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该病主要通过临床诊断,即满足6条临床表现中的5条:持续发热≥5天;多形性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非化脓性淋巴结炎。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加,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等。
目前,公认的治疗是起病10天内予以单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及口服阿斯匹林治疗〔2,3〕,热退后继续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8周。经过这种治疗后,冠脉病变发生率由15%~25%降到5%〔2,3〕。由于家长对儿童疾病的重视和儿科医生对川崎病的日渐熟悉,5天内诊断并开始治疗典型川崎病已非难事。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第16次全国调查(1999~2000年)显示,4天内使用丙种球蛋白占到30.5%〔4〕。

本研究探讨≤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

  1 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12月共150例川崎病病人,分为A组(≤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n=30)和B组(6~9天使用丙种球蛋白,n=120),除外10天以上使用丙种球蛋白者及治疗前已有冠脉病变者,所有病人均给予静滴丙种球蛋白(2g/Kg)及口服阿斯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小剂量阿斯匹林(5~15mg/Kg/日)。如果丙种球蛋白使用48小时后仍不退热,则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诊断时及起病的第2周、4周、8周及1年时做心脏彩超,冠脉内径>3mm为冠脉扩张。比较两组的实验室资料,丙种球蛋白使用后持续发热时间、总发热时间及冠脉病变发生率。

  2 结果

150例病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4例,女66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表1 临床资料比较(略)

两组病人的实验室资料中,A组血钠明显低于B组,白细胞、CRP、血小板等均无明显差异,见表2。表2 实验室资料比较(略)

A组病人丙种球蛋白使用后持续发热时间长于B组(6.0±1.0 VS 2.6±1.1,P<0.001),总发热时间(8.3±3.3 VS 8.0±4.5,P=0.930)及冠脉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表3 丙种球蛋白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目前有趋势认为越早诊断川崎病并使用丙种球蛋白越好。然而,Han 〔5〕发现过早使用丙种球蛋白会导致持续发热时间长,从而额外使用丙种球蛋白,总住院时间延长。Yaichi 〔6〕认为5天内使用丙种球蛋白会导致冠脉病变发生率增加。此外,Hiromi M 〔4〕认为4天内使用丙种球蛋白会导致丙种球蛋白耐药性增加,而冠脉病变无明显增加。本研究中,超早期(≤5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占20%,且使用丙种球蛋白后持续发热时间长于6~9天使用丙种球蛋白者,丙种球蛋白耐药增加,与国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