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突破困境:子报转型与发展重构(一)

突破困境:子报转型与发展重构(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从分析《信息时报》面临的市场困境入手,深入研究子报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对策。
  关键词 子报 定位 转型 重构
  
  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imes, this article makes in-depth study on the tabloid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transition to tabloid.
  Key wordstabloid positioning trans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广州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晚报市场进一步萎缩,三大报业集团由“三国争霸”逐步演化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两极对垒”。《信息时报》作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入巨资打造的子报,誓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舰报――《南方都市报》拼抢地盘,虽历次改版,但因版面内容低俗,发行渠道受限,广告效益增长缓慢。在新旧媒体的共同挤压之下,影响力逐渐降低,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城市新锐势力”难以崛起,进入发展的“拐点”。“在优胜劣汰的长期竞争中,消亡最剧的报纸正是那些在各城市中排行第二的报纸。”①对于处于市场挑战者和跟进者地位的子报来说,如何把握传媒格局与趋势,调整传播内容和经营模式,在市场的缝隙中寻找生机,是传统媒体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界传媒竞争研究的前沿课题。
   回顾以往的研究,学界多侧重集中研究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问题,对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中小型媒介关注度较少。宏观研究成果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信息时报》为个案,探讨子报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定位,创新市场路线,寻找高效赢利模式的转型对策。
  
  一、困境:内外制约因素分析
  
  传媒产品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考察传媒产品的总体环境,发现制约发展的问题和障碍。纵观《信息时报》面临的市场危机,其不利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报业自身的内部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
  1.瞄准内部
  (1)定位趋同
  《信息时报》从2001年的“民生大报”过渡为2005年的“城市大报”。2006年3月21日,再次调整,力求报道城市中“新财富人群、新生活人群、新思维人群、新权力人群”,成为一份代表“城市新势力”的报纸,一份与广州日报领跑华南报业市场的主流报纸。
   从表面上看,定位宣传口号与联通“UP新势力”殊途同归,这让人回味联通品牌强大渗透力的同时,无疑暴露出《信息时报》缺乏差异化竞争意识的纰漏。
   从内涵上看,母报《广州日报》在市场竞争中借鉴了都市报革新的经验,实现了与都市报的成功“对接”,实质上已属于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信息时报》在定位上强调“永远掌握着变化中的城市主流”,与母报《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培育主流大报的鲜明特色”大同小异,导致资产增值乏力,降低行业整体利润率。
   同城其他平面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虽定位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全部瞄准于覆盖读者面较广、广告投放量较大的综合性市民报这一市场空间,发行、广告区域大部分重叠,陷入无序竞争的局面。早期迅速占领市场的《南方都市报》已经达到一定的覆盖密度,《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子报分割市场,门槛不断筑高导致利润“摊薄”,单纯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盈利趋于饱和和微利。2006年3月《信息时报》改版后,报道重心逐渐由原有的社会新闻向财经时政新闻转移,然而因自身新闻来源和报道手段滞后,难以提供有深度、有前瞻性、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发展陷入停滞。
   (2)内容重复
   在功能定位趋同的前提下,各子报的格调和内容也陷入重复,缺少独家新闻和独家言论,缺失版面特色,缺乏冲击力和原创性。由于近年来媒体间对有限新闻资源的争夺加剧,对新闻报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职业新闻报料人”的出现,增加了突发新闻的重复率。各报在采写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时,主要以新闻通稿及网上下载新闻为新闻来源,在编辑过程中只能靠筛选修改内容各显神通。如在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信息时报》与其他都市类报刊除采用的标题和篇幅略有不同,在报道角度、新闻内容、编排手法、版面风格上都惊人的相似。
  传媒个性丧失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报纸的选择率。子报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作出必要的选择和调整,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缜密研究,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创新报道内容与版面设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羊城晚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推出的四联张《盛世龙腾》,8月9日奥运会比赛第一天,晚报继承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采用的全跨版形式,头版和底板相连接,创造性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经营老化
   以广告为单极经济支撑,对广告市场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在同城强势媒体的排挤之下,《信息时报》对品牌广告商吸引力逐步减弱,虚假率极高的医疗、医药、保健品广告乘虚而入,极大地损害了报纸公信力。部分媒体管理者丧失新闻专业精神,将媒体话语权兑换为“广告费”、“集体小金库”乃至“打压同城竞争对手的武器”,这种扭曲的寻租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
   以广州为主要投放市场,密集分销力度较弱,促销模式趋同。《信息时报》密集分销的程度还不够合理,尤其是零售终端的覆盖率不够高。《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以广州地区作为主要投放市场。《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投放区域则以广州市为中心过渡到以广州、深圳地区为重点,向珠三角辐射。《羊城晚报》保持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向广州集中投放。六份报纸采用发行流程雷同,发行网络利用率不高,存在着销售盲点。各报均以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买报抽奖、捆绑价格优惠等方式推广发行,加剧了发行渠道冲突,发行收入增长缓慢。
  (4)沟通不畅
  信息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应开展深入细致的受众调查,科学评估受众的注意力价值和消费力价值,并衍生出对媒体内容和广告经营策略的评估与调整,这被誉为是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标尺。
   据笔者访谈了解,《信息时报》乃至广州其他几家大报尚未开展过全面的读者调查。显然,单靠读者热线、来信来访、联谊酒会对潜在的读者群开发很难形成科学指导意见。与受众沟通渠道不畅,企业难以准确、及时地获得受众需求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受众的意见建议不能传达或者不能及时传达到报社决策层,导致编辑方针不能跟踪受众的意愿和价值取向进行适度调整,办报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5)导向偏差
  缺乏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少子报为了生存降低新闻品质,忽视了媒介社会责任,编辑稿件把关不严,刻意追求“轰动效应”,不经核实刊发摘转虚假失实报道。如:2007年3月13日《信息时报》A3版“广州焦点”版面刊登香蕉林感染巴拿马病毒和“香蕉有毒论”,传播经济信息严重失实,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公信力和形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