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广播节目主持人对女性职业生活的表达与阐释――对《女人回家备忘录》主持人表达的思考(一)

广播节目主持人对女性职业生活的表达与阐释――对《女人回家备忘录》主持人表达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一档广播谈话节目的个案分析,对节目主持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同时对主持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广播节目主持人;谈话节目;女性话题;表达方式??

当今,媒介之间日趋交叉与融合。广播电台与出版社的联手,使得受众既可以在第一时间聆听到直播的广播节目,又可以随后阅读到将广播节目的内容结集成册的出版物。2002年初,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女人花园》一书,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的周六同名专栏节目《女人花园》的结集出版物。《午间一小时》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黄金节目”。据2001年7月中央台委托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该节目的收听率“在专题类节目中名列第一。”⑴与此相类似,《女人花园》节目“在开播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在没做任何媒体宣传的情况下,已经拥有了那么广泛的听众群”。⑵《女人花园》一书以2001年播出的27期节目为文本,该节目以“平等、交流、互助”⑶为宗旨,力图找到一把“识别女性身份与群体,从而更好地了解与认识自我的钥匙”。⑷?

《女人回家备忘录》是2001年9月22日该栏目播出的谈话节目的文字版,本期节目讨论的话题是“女人该不该回家”。该话题起因于在2001年春季一位男性人大代表提出的让女人回家,为男人腾出位子来以缓解就业压力的提案。主持人是一位出生于60年代,受过高等教育并有海外学习新闻与女性研究经历的女性。本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四位女性,其中一位是职业女性,三位为无职业的女性,为方便论述,将这位职业女性(职业为作家)代称为嘉宾1,三位无职业女性(原为留美博士、银行储蓄员、工人)分别代称为嘉宾2、嘉宾3、嘉宾4。??

一、对主持人表达观点的思考?

节目文本显示,在为期1小时的节目中,主持人和四位嘉宾总计发言59次,其中,主持人明确表述观点12次。主持人12次发言中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1.女人回家与社会进步;2.女人回家与个人选择;3.女人工作与幸福;4.女人回家与社会保障;5.女人回家与经济问题;6.女人回家与性别歧视;7.女人回家与回家后的女人等。?

在上述7个领域主持人所持的基本观点是:?

1.“女人回家不一定是社会的退步,女人在社会上工作也不一定是社会的进步”;?

2.“真正的社会进步,是让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她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

3.“不一定回家的女人就不幸福,也不一定工作的女人就幸福。”?

4.“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她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社会在经济、精神和价值上的保障都更完善的时候,才是鼓励女人回家之日。”?

5.女性选择回家与否,经济问题很重要。?

6.提倡女性回家本身不一定就是歧视。?

7.女人回家不等于家庭妇女,女人回家仍可有所作为。?

对于主持人的上述观点笔者不敢贸然苟同,对于女人走出家门与回归家庭的问题,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女人走出家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

瑞士历史学家和法学家巴霍芬的研究表明,原始时代曾经有过母权制时代。根据恩格斯的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私有制的出现,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标志着“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⑸,自此,女人丢失了对财产的占有权和赠予权,其本身也沦为财产的一部分,可以被支配甚至被买卖。由于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和私有世袭财产,失去财产的女人必然由于依附于家庭而处于社会的底层。“女人要彻底摆脱依附地位,就必须逃离家庭。”⑹机器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发展摧毁了土地所有制,对工人的大量需求以及体力劳动的减轻诞生了新一代的工厂女工,女性重新获得了就业权,职业女性阶层开始形成。这种现象不仅改变了就业市场和就业结构,而且“也改变了男女之间、夫妻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⑺尽管职业女性出现的早期受到了许多诋毁与诽谤,但是,这并未能阻止职业女性的发展。职业女性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越来越被社会和公众舆论所承认和接受。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女人走出家门,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也是女性合理的愿望和生存的根本条件。?

其次,从国际上来看,女性就业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女性就业人口的上升是西方现代民主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5年开始,引入了与性别发展有关的发展指数,即按照男女成就的差异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了调整。在每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衡量女性从事政治、经济、专业技术等各项职业的性别发展指数、赋权指数、妇女在经济、政治和教育中的地位构成了评估各国人类综合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总的来看,尽管性别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仍然低于人类发展指数,但是性别发展指数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人类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说明,女人回家与社会进步是有着紧密的关联度的。?

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职业女性的社会承认不断发展。例如,“在80年代初,59%的欧洲人认为在严重失业时期,男人比女人更有权利得到一份工作。十年以后55%的人不再同意这种观点。”⑼联合国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64个国家的妇女的经济、政治机会、收入情况以及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评估,⑽并加以排序,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以女性就业为基础的妇女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此外,从职业特征来看,从事工作是女性社会身份的具体体现。?

女性从事工作才能实现个人主体价值的依据在于,民主社会原则上只承认作为社会发展源泉的劳动和个人职业;认为这才是人类行为中值得称赞和称颂的部分。而家务劳动,与这一社会基本原则不符,它满足的仅仅是个体家庭的需要,因而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出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种职业决定地位的社会。因此,在职业社会的合理性不断得到肯定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地位是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女性由于自身肩负着社会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双重责任,因此,人生坐标也具有双重性的特点。长期以来,女性自身完整性所阐释的是生物物种的完整。即:完成做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女性性别属性和生物物种的功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然而,“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女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大家并不把她们看作是抽象自主、属于自我的个体”。⑾这实际上又否定了女性面对家庭而不是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女性生物物种的完整性并不能代替其社会物种的完整性。加入职业行业,女性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生理特征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女性从事工作的本质,即职业是女性本体独立的体现。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它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肯定她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它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女性走出家门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的共识,也是女人独立人格和地位的体现。“女人之所以在经济上重新取得了重要地位――这一地位从史前时代就已失去――是因为她走出了家庭,在工业生产中扮演了新的角色。”⒀在现代社会对职业的价值观不变的情况下,所谓女人回归家庭的所作所为,仍然是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不可能有什么重大改变。?

诚然,女性由于不能摆脱的人类再生产的功能,以及从事职业所受到的限制,使得职业女性经历着双重劳作的辛苦,由此,部分职业女性产生出逃回家庭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通过主持人所表达的“不一定回家的女人就不幸福,也不一定工作的女人就幸福”的观点。然而,这种“幸福即休息”的幸福观,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是大量的重复性的家务劳动并不可能使妇女真正休息;二是休息着的女性也未必就幸福。早在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弗里丹就曾着《女性的奥秘》一书,对“幸福的家庭主妇”的空虚和苦闷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她指出:“那种‘适应’自己的环境的想法是没有出路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生活的使命感只能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⒁这不是健全的保障体制就可以化解的。事实上,由于女性回归家庭造成的依赖和从属地位,使得女性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里,患抑郁症女性所占比例是男性的两倍”。⒂根据美国学者杰克的研究,女性罹患抑郁症的情况与依赖性和依恋性是相关的。?

至于所谓自愿选择的原则,本期节目中的三位已经回家的女性嘉宾中,嘉宾2回家的原因是生小孩;嘉宾3的原因是单位要求内退,嘉宾4的原因是下岗。无论是由于承担人类延续功能的生小孩,还是由于政策倾斜性导致的内退,以及被职业所淘汰的下岗,这三种情况均不能视为自主的选择,而只能是变相强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