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重复和缺失:对人民网的稿源分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网站新闻中心的稿件来源情况,讨论了实践中体现在编辑层面的失误现象――重复转载与信息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针对统计数字进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为个体的媒体网站在整体媒介运作中进行扩大规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时的误区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术平台,建构良好的管理秩序,培养过硬的人员素质。?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发布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1.在文章转贴中出现的重复转载?
重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同一篇文章被贴了两遍,甚至更多。例如《太阳系“找水工程”月球火星上都有水?》?②与《月球火星上都有水?科学家的太阳系“找水工程”》?③内容一模一样,标题也基本上相同,出现在2002年6月21日千龙新闻网的新闻中心的首页上。?
另外一种重复的情况是同一个话题的各篇文章之间内容重叠。在不少的例子中,部分段落的遣词造句都完全相同。例如,2002年2月25日的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中关于“降息对股市的影响”的新闻有4篇?④,其中3篇属于转载。这4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相同,所引述的材料也有重合之处,而人民网在转载这3篇文章时,采取了全文复制、粘贴的方式。?
2.转贴过程中丢失信息?
这种情况包括在转贴的过程中没有注明作者,没有写清楚最初的刊载媒体,没有写清楚直接的刊载媒体,没有注明是全文转贴还是节选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没有提供正确的全面的关于稿源的信息,是信息缺失。?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艾滋病一旦流行中国每年损失411亿》这篇文章,12月初国内有14家网站转载了,不同的网站提供了不同的文章来源,总计有8个不同的来源,但没有一个是准确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现在根本找不到出处。像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普遍,但性质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从稿源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原因。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以人民网为例来具体分析。?
人民网的稿源丰富而且方便转载,这使大量的转贴成为可能,而自采稿件占的比重较低促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并且类似的大量转贴行为共存于几家与人民网性质类似的媒体中,使文章的转贴关系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
人民网稿源很丰富且方便网络媒体利用,这种丰富和方便正是网站上出现大量的转贴文章的前提所在。在人民网的新闻中心中,一个栏目的稿源平均大概会有6到9家媒体,多的时候达到了15家左右,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家。稿源的类型,有综合性的全国性媒体、有影响的地方性媒体及行业性媒体等等。?
人民网稿件中自采的比较少,要维持很大的稿件量,就得大量转贴。而与人民网性质相似的其他媒体也采用了大量转贴的方法,故而网站之间文章相互转贴成为一种惯常的、频繁发生的行为,使转贴中出现失误的概率增大了。人民网对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日报网站的转载比较多,这3家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在国内的这一部分是很类似的。很多情况下,人民网转贴其他媒体的稿件时,国内的几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例如千龙网、东方网等等,也常常会有同样的行为。而比起新闻内容来,稿源信息的全面完整保留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被大家认可,失误中和稿源有关的情况也就尤其多。?
上文分析过的稿源丰富、自采稿较少、同质媒体转贴较多等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人民网有一个强大的新闻编辑系统,来确保在这样一种以转载为主的媒体状态下,失误率最大可能地降低,那么人民网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
现在,人民网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每篇文章都注明责任编辑。在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的首页上,在时政等《人民日报》的传统强项方面,会有3到9位责任编辑。特别是有重大的时政活动时,例如两会的召开,会有专人来负责。而在科教、社会、IT等等的领域,一般只有一位责任编辑来负责。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责任编辑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平均每个责任编辑负责的文章数?⑤是8.53,但是这个数字不能静止地来看,因为网络新闻不是定时定点出现的,而是需要时刻关注的,近9篇的工作量只是最后作为一天中的精华选取的东西。而且这个数值的波动特别大,从1.56到20,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不同领域的区别所致。?
具体从一个子栏目来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不同的责任编辑的不同取向。以经济类为例,有的责任编辑比较注意金融方面的消息,有的比较注意和平民生活更相关的消息,还有的比较在意经济界名人的活动情况。相应的稿源的情况也有类似现象,有些编辑比较喜欢选取地方媒体的报道,有些更偏爱所谓的大媒体登载的新闻,有些编辑比较在意媒体的新闻取向是不是严肃,有些更热衷于贴一些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的东西。?
可以从人民网的20条左右的消息编排中看到这些兴趣倾向,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点,人民网在现阶段,整个网站的编排特色还不够明显,很多时候新闻的编排体现出的是编辑的个人兴趣。同时,编辑力量未形成系统的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出错可能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编辑工作量又相当的大,极大的新闻量不允许严格的审阅,所以失误出现很难避免。?
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出现问题不止于此,可以说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看:一是网络新闻传播所允许及需要多大的信息重复;二是稿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媒体的影响。?
克劳德・香农和韦弗(CLAVDE SHANNON & WEAVER)的经典传播学模式中提到了噪声,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噪音是假的信息。对发送者或信源来说,高度的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性(熵)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从信宿的观点看,由于含有错误或噪音,因此不确定性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信宿必须从接收到的消息中删去假的信息(噪音)。传播者必须增加讲话中的冗余(通常是对要点的重复)以抵消来自一个有竞争性信源的噪音。?⑥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在特定时间内可传送的信息量就会减少。?⑦?
作为一位好编辑,所需的主要就是处理好熵和冗余之间平衡的艺术,即在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平衡。反过来说,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又要看编辑的作用,他要确定观众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能够吸收的,什么是应该给予的。当然,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传播所使用的媒介。?⑧?
网络从出现之初就是以海量传播著称,但是冗余(信息的重复)也同样如影相随。是不是只有一篇文章被到处转贴时才可能在网络上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就算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的浪费是否也能不管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对于具体的网络媒体有什么影响呢??
以人民网为例,从稿源的情况来看,人民网在极力追求无所不包的媒体传播效果,但是编辑力量没有相应的加强,就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正是所谓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究竟是要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还是要每一篇都经得住推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