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以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为例,分析英语新闻标题制作中的隐喻现象,重点揭示了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特点及其功能。
关键词 英语新闻 标题 隐喻
传统的修辞学里,隐喻(metaphor)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格,多用于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当中,凸现主体与喻体间的相似性。权威的《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认为,隐喻是“一种隐含着对比的修辞格,它通常的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短语被用来表述另外的一种事物”。
20世纪80年代初,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Gee&Johnson,Mark)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全新路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隐喻是两个不同领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和意象图示(image schema)来解释隐喻的意义生成和功能发挥。换句话说,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概念之间的跨界搭配。当谈起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事件时,隐喻的使用可以传达情绪感受,源域的经验被映射到目的域,可起到简化理解靶域特征的作用。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隐喻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比较,“允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人们往往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知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其中的关系不是直接表述出来,而是暗示出来的。
一、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特点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眼”。从结构上看,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和导语、主体相互倚重的主要成分;从功能上讲,标题浓缩新闻内容,体现着新闻的要义和记者的观点。甚至限定新闻的基调;相较于其他文体,新闻标题有着显著的特点:目的明确、情感分明、简短精练、修辞多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新闻编辑中,在其制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隐喻。一方面,隐喻同时涉及两个领域:具体和抽象或熟悉和陌生,通过恰当的隐喻的运用,传播者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意向,而且可以借此构建出传受双方高度统一的信息理解。另一方面,隐喻使新闻标题鲜活灵动,可以激活读者的认知环境,从而有效地吸引读者。
笔者对2007年5、6月份的China Daily(《中国日报》)进行随机翻检,在其新闻标题中发现了大量隐喻的存在。经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两种现象及其特点:
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喻体式隐喻
喻体式隐喻就是指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示例如下:
①Rebirth of the rust belt(2007-06-28)
②Cold War cloud over G8 summit (2007-06-05)
③Return of red chips likely in August (2007-06-26)
标题①是一则关于辽宁省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辽宁在全国的工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昔日的工业大省却在市场经济中难以阔步向前,变成了“锈钝地带”(rust belt)。此例中,隐喻“生锈地带”形象地表现了昔日壮观的工业基地在今天所面临的窘状。“重生”(rebirth)一词则从积极的一方面反映老工业基地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帮助读者正确解读新闻的主旨。
标题②是一条政治新闻。长期以来,读者对“冷战”(Cold War)一词已经非常熟悉,新闻标题中运用隐喻“冷战风云”(Cold War cloud)去描述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美俄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读者看到标题,就对新闻的内容有大概预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标题③中的隐喻red chips,乍一看,感觉很陌生,不去进一步阅读就无法确知它的真实含义。正是这种陌生感,强烈地刺激着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地浏览本条新闻。当读者最终确认the red chips指的就是中国大陆在海外注册登记的公司时。本条新闻的传播意图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可见,英语新闻标题中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不但可以造成语义上的错置,形成某种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利用读者对喻体的熟悉程度,使其对新闻内容有所预设,从而更进一步地强调和说明本体的特征以及意义,以便增强新闻标题的新颖程度。
2 英语新闻标题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此类英语新闻标题中,虽然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则需要读者进一步去推断和理解。示例如下:
①)A falling star:Hollywood wonders if Lohan can crawlback (2007-06-04)
②Heilongiiang:a tourism paradise(2007-06-27)
以上英语新闻标题也来自China Daily。标题①是一则娱乐新闻,报道对象是一位名叫Lohan的好莱坞明星。Lohan从三岁起就接拍福特汽车广告,1998年凭借影片《天生一对》(The Parent Trap)崭露头角,2004年因主演《贱女孩》(Mean Girls)而一炮而红。可惜的是,走红后的Lohan一直被负面新闻所困扰。这则新闻以隐喻“一颗陨落的星”(afalling star)来报道Lohan,一方面吸引读者去关注好莱坞著名影星的生活近况,顺利地达到新闻传播的浅层目的――告知信息;另一方面,新闻标题通过喻体“一颗陨落的星”和本体Lohan之间的关系对比,有可能使读者进一步联想,对少年成名的社会压力以及好莱坞的影星生产机制等等现象有所思考和判断,以达到新闻传播的深层目的――意图渗透。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标题②更像是一篇广告宣传性质的文章。主要给读者介绍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标题中将黑龙江喻为“旅游天堂”(a tourism paradise),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对陌生的读者而言,更容易产生无限遐想,把对天堂般美丽的无限神往移情到黑龙江的旅游方面。我们无法清晰地判断读者看完标题后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的确信程度。但是,由相似性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悬念却可以促使读者去饶有兴味地阅读下面的细节,实现传播的真正目的。
可以看出,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话,会部分地降低读者阅读时预设的难度,某种程度上会减少悬念的产生。但是,标题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比较完整地描绘报道对象的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对二者关系的捉摸不定和将信将疑中深度了解信息,从而增加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