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在对“9・11”事件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比较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就是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所构成的“媒介生态”的差异在现实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关键词】媒介生态;比较;灾难新闻
2001年9月11日纽约发生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及西方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迅速全面的反应。相比较而言,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则显得冷静、沉稳、谨慎。这种反差出现的原因,除了国家、民族、文化、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社会宏观差异之外,也有中美主流媒体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差异。
所谓生态,它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借用生态学中有关“相互关联制约”的机理和相关性的系统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媒介生态”界定为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媒介生态包含诸多因素,主要是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西媒介生态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媒介生态简单地分解为价值取向、媒介性质定位、调控机制、文化心理4个小单元,把中西主流媒体对“9・11”事件的灾难新闻报道作为样本放在其中进行比较分析,“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或引以为鉴。”①
价值取向
新闻不是单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传播者的活动,必然包含着人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观中的价值是一个属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概念,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或是对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既包括信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五个W”),也包括传播者(主体)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还包括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同一客体(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对不同主体(传播者和媒体)的有用性是不一样的,对不同主体的需要的积极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中西媒体的价值取向必然也有各自的特点。
“9・11”恐怖袭击这样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无论是对中国新闻传媒还是西方新闻传媒而言,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但是在认识灾难新闻的“有用性”的价值取向上,中西却有着不同的标准与尺度。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②西方历来重视灾难新闻的报道,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西方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涉及负面影响等等。西方传媒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在
“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中,美国的FOX、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西方传媒“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获得最大利润,他们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而“9・11”事件的现场直播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其所具有的受人关注程度正好符合西方传媒这种追求“异乎寻常的感觉”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过于血腥残忍的报道有时也会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在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许多媒体都报道了美国民众昼夜排队献血,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和坠毁飞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以保护白宫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正面意义的报道。
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原则,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是以“人”为本位,强调一种道德教化的追求,即站在“人”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的。现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但这种“以人为本”的灾难报道仍然在主流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一些对“人祸”的灾难新闻报道中尤其如此。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一些学者认为新闻除了新闻价值外,还具有政治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品价值。新闻价值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④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还要考虑其他价值尤其是政治价值(即宣传价值)的要求。这个观念在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媒介性质定位
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家用“链”这一概念形象地描述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关系。在媒介生态中,这种链式结构也是存在的。价值取向就直接影响着媒介对自身性质的定位。
20世纪初报业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新闻传媒完全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成为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西方媒体是以为投资者占领媒介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在追求经济意义的同时,媒体也将追求政治、社会、文化意义作为其价值取向的要素。从担负的功能而言,西方媒体首先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必须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营;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社会功能,“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的功能。由此而引申出西方媒体普遍将自己的性质定位于“超党派的、大众化的、独立的(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群)社会公器(社会功能)”。⑤
这种定位直接反映到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之中。在“9・11”事件的灾难新闻报道中,西方媒体一方面极尽追逐信息、报道动态和分析猜测之能事(即所谓的“深度报道+狗仔队”),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保护和宣扬。这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支持美国在没有任何有效证据的情况下打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是把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新闻理论作为其功能定位的基础和出发点。“喉舌论”在中国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新闻的商品性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同。因此,在这种现实环境之中,中国新闻媒体把自己的性质定位于“党和人民的喉舌”,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对“9・11”事件的报道上,中国的主流媒体一方面很节制地进行重要的动态新闻和事态发展的报道,另一方面及时报道我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的表态(江主席致电布问、朱邦造的简短讲话、对驻美中资机构和学生等深表关心等)。中国主流媒体保持了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贯的沉稳和谨慎,不炒作,不渲染,也没有某些西方媒体不负责任的对事实真相、伤亡人数的猜测性报道。(西方媒体曾估计世贸中心的伤亡人数在5万左右,后来的调查表明这个数字被大大夸大了。)同时,中国主流媒体还对美国招致恐怖袭击的深层次原因作了一些分析报道。中新社记者徐德金9月11日发回的《“9・11”:悲惨美国》中谈到:“经过此役,该是美国重新认真审视自身的时候,尤其是要反思它的全球战略了。”中国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代表着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的形象,其反应的谨慎沉稳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种重大事件时,经常要把自身摆到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利益博弈的大棋局之中,这是中国新闻媒体性质的定位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