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从《北京青年报》的办报实践看报业最需要的三种人才(一)

从《北京青年报》的办报实践看报业最需要的三种人才(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是(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延平在“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舍”上的即兴演讲,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提出目前中国报业最需要的三种人才:一是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的人才;二是既会管版又会管人的人才:三是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人才。作者同时还就媒体与高校的联合提出独到见解。

[关键词]

报业;三种人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dlib by ZHANG Yah - ping at a 2l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journalistic education, He puts forward that China' s newspaper industry needs urgently thee kinds of personnel: being both a campaigner and a scholar, and only when more scholars turn to be reporters, would the quality of journalists get a fundamental rise; being both capable of running pages and overseeing staff, such people could act as chief editors and are also the best choices for media' s senior management; knowing both the media and the marketing. The author also gives unique ideas about co - operation between tile media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spaper industry; three kinds of personnel

《北京青年报》是共青团北京市委的机关报.过去是面向青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不再仅仅报道青年,而是报道青年所关注的所有领域,从而以比较“前卫”的形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目前已发展为日报,每天发行60多万份,在北京的报业市场上发行总量排在第二位,但固定订户排在第一位。去年广告收入达到6.5亿元人民币,名列北京市第一名,全国第二名。

我们每年招聘记者,报名与录用的比例一般为50:1。应该说,应聘者的索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多了,外语能力强丁.知识面广了。

从《北京青年报》的办报实践看缺乏的是下面三种人才。

如今的记者出现两类人:

一是进报社时间不长,热情很高.拼命地跑动,但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往往抓不住关键点,抓住了又深入不下去。


二是工作了几年之后,有了积累,也有了一点学问,就变得不愿跑动了.喜欢钻进某个学术圈子,体验一下专家的感觉.写出的东西与读者有距离。

前者我们叫他“跑街的”。只要有新闻冲动,能吃苦,“厚脸皮”,就能干好。他们最适合采访突发事件或者做娱乐记者(香港称为“狗仔队”)。80年代,北京青年报)没有什么影响,但锻炼出一批“能钻”的记者。比如,人民大会堂开全国“两会”,我们的记者没有证件,跳墙进去被警卫抓住,让报社去领人,第二天这个记者又去了,人家熟悉他了,觉得不容易,还真让他进去了。1984年的春节晚会,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我们的记者与其他记者起在长城饭店等候采访张明敏,晚上10点还没等到,我们的记者就建议明天再来.但他转了一圈又回来坐在门口接着等,深夜12点张明敏回来了,看到我们的记者很受感动,接受了采访。第二天早晨,张明敏从首都机场飞回香港,结果,我们的报道成了独家报道。这也应该算是好记者,但他的稿子需要别人帮助润色。

后者,我们称为“圈里人”。他们对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新闻看不上眼,但他们往往只代表一个小圈子的观点。

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从编辑记者走进学者圈的人比较多,而学者反过来当编辑记者的少。除了学者认为大众媒体“浅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把“学识”大众化很难――你必须积极跑动.了解社会现实.了解百姓呼声‘你还要具备相当的学识,能够提升认识;你还要会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述观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广大受众进行思想上的对话,成为意见领袖。这样的人,绝对是“大家”。

目前,我们报社几位拥有固定读者群的名记者,几乎都是最辛苦的记者。

我想,什么时候学者改做记者的多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