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难以满足公众需要
详细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园绿地作为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政府投资经营,功能要求也比较单一,主要作为日常休闲场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引入,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加,生活方式改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
社区或小区级的公共空间丧失部分公共性,使人难以亲近。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繁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封闭式小区,小区内的公共空间一般只服务于小区业主,半私有的公共空间由于没有与更大的城市环境相连,缺少能激发社交活动的足够人流及使用者的多样性,缺少环境的新奇发现感,所以也引不起居民使用的兴趣。原本可以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接触可能的公共或商业设施被圈在小区内,既失去了公共性,又因为无法为更大范围的居民提供服务分享资源,从而造成浪费以至自身的经营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仍靠步行到达公园或其它日常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本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项社会福利,由政府部门完全承担开发管理的责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管理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大型区域和市政公共空间的开发管理还是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出现不少开发管理上的问题。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城市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城市公共空间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自上而下的开发管理体制,造成城市政府既“掌舵”,又“划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分属计划、建设、规划和园林管理处等部门,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间接调控公共空间投融资的方法和手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出多门,直接影响了管理效果;缺乏有效制约的制度设计和相应的制衡机制设计,相关法律也不健全,造成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的盲目、过度的投资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前期策划、设计、实施和后期管理运营到最后的公众使用,是一个长期而完整的过程。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和公众使用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规划设计学科着重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功能,还包括空间形态、人流组织,细节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直接决定了公共空间的空间划分、使用,同时也对公共空间的后期管理、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开发管理决定了公共空间的资金来源、投资力度和建成后效果和环境品质的保证。最终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管理将落实到公众的使用上。
伴随着中国景观设计业的发展,国外景观先进理念的传入,设计公司入驻中国。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但往往实施和后续管理未能达到设计的效果和目的。目前国内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偏重物质层面的用地指标、范围等,而忽略了公园发展的自身运行规律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制约(张勇灵,200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还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缺乏建成后使用管理措施。管理责任不清,缺乏必要的有效管理,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和改善的环境,使用后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破坏的局面,使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同时,规划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权威性,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操作,在实施过程中控制不严,造成区域建设冲击城市总体规划,恶化物质空间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